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020页
释义

TA的作品
-
胖舌
病状名。舌体肿胖。舌体胖大,色淡而嫩,舌边缘有齿痕。多属脾虚。舌色深红而肿大满口,是心脾二经有热。舌肿胖,色青紫而暗,多见于中毒。参见舌胀大条。......
释义拼音P -
脬(pāo,音抛)
即膀胱。详该条。...
释义拼音P -
脬痹
病名。即胞痹。见《东医宝鉴》卷四,详胞痹条。...
释义拼音P -
脬气不固
病证名。指膀胱之气虚弱,不能约束小便的病变。症见小便淋沥不断,或小便失禁或遗尿等。治宜补肾固脬。...
释义拼音P -
脬舌
病名。系指舌头卒然肿胀的病证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六:“舌卒肿起,如吹脬满口塞喉。”本病成因为痰火侵犯心经而致。又名泡舌,详见该条。......
释义拼音P -
脬转
病名。即转胞。《太平圣惠方·治脬转诸方》:“夫脬转者,是脬屈辟,小便不通。”详转胞条。...
释义拼音P -
炮
中药学术语。指一种炮制法。将药物置于火上,焦黄爆裂为度。《雷公炮炙论》载有此法。药物炮后可降低毒性或烈性。如附子、干姜、马钱子等。...
释义拼音P -
炮制
中药学术语。又称炮炙、修治、修事。指原药材(包括植物、动物、矿物药材)根据医疗、调剂、制剂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。早期医药学著作《内经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已有药物炮制内容。雷斅《雷公炮炙论》是我国最早的炮制专着。炮制的主要目的:⑴清除杂质,易于保存。...
释义拼音P -
《炮炙大法》
炮炙专书。一卷。明·缪希雍撰,庄继光整理。刊于1622年。本书在《雷公炮炙论》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、分水、火、土、金、石、草、木、果、米谷、菜、人、兽、虫角等14类,记述了439种药物的炮炙方法。末附用药凡例,系制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。现存明刻本、1956...
释义拼音P -
泡
中药炮制法之一。用水浸泡药物。作用有二:一是便于加工,如枳壳、芍药等浸泡后,使之柔软,便于切片;桃仁、杏仁等沸汤浸泡后易于去皮尖。二是降低某些药材毒副作用,如清水浸泡生半夏、生南星、生附子等。......
释义拼音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