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13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重剂

    方剂学名词。①十剂之一。用重镇药物组成。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剂。《沈氏尊生书·要药分剂》:“徐之才曰:重可去怯,滋石、铁粉之属是也。”“张从正曰:重者,镇坠之谓也。怯则气浮,如表神守而惊悸气止,朱砂、沉香、黄丹、寒水石皆镇重也。久病咳嗽,涎潮于上,形羸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见时

    子午流注针法用语。又称日干重见。按干支记时,每十个时辰又重复见到同一天干。如甲日于甲戌时开穴,后十个时辰为甲申,重见甲。乙日于酉时开穴,后十个时辰为乙未,重见乙。本法规定,阳日重见时,取三焦经的五输穴,称为气纳三焦;阴日重见时,取心包经的五输穴,称为血纳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竭

    治疗学名词。指正气已虚,因误治再次耗伤正气,使之枯竭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,而用针者反实其外,是谓重竭,重竭必死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可去怯

    治疗学术语。指用质重镇坠的药物,治疗惊怯与精神失常之证。《汤液本草》卷上:“重可以去怯,磁石、铁浆之属是也。”如癫狂病用磁朱丸重镇安神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《重楼玉钥》

    喉科著作。二卷(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)。清·郑梅润约撰于清乾隆年间,其子郑瀚加以补充,于1838年始由冯相棻刊行。上卷首列“咽喉说”等八篇咽喉病总论,详细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、症状、治法、末为治疗喉风的方药,以及牙疳、喉间发白(白喉)等症。卷下为“喉风针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逆

    反复误治。《素问·刺热》:“重逆则死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强

    病证名。①脾气功能失调所致四肢沉重不举,九窍不通的病证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:“脾为孤藏,中央土以灌四傍,……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,其不及,则令人九窍不通,名曰重强。”王冰注:“脾之孤藏,以灌四傍,今病则五脏不和,故九窍不通也。《八十一难经》曰:五脏不和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《重庆堂随笔》

    医论著作。清·王秉衡撰。刊于1808年。全书以随笔形式,采录医着有关内容,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阐论和发挥。书本论述六气致病、虚劳病证治、方剂分析、药性、望闻问切等专题,均能用浅近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,切于临床实践,易于为人接受。其曾孙王士雄加有详细刊注,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热则寒

    病因病理学术语。指热上加热,热极必反,疾病由热证转化为寒证,出现寒象,即所谓重阳必阴。如某些外感疾病,初期可见发热、口渴、咳嗽、胸痛、舌红、苔黄、脉洪数等热象,如果热邪持续不退,往往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,四肢厥冷,遍身冷汗,脉沉微等阴寒危象,即是重热则寒在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重舌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终始》。又名子舌、重舌风、莲花舌。症见舌下血脉肿胀,状似舌下又生小舌,或红或紫,或连贯而生,状如莲花,饮食难下,言语不清,口流清涎,日久溃腐。多由心脾湿热,复感风邪,邪气相搏,循经上结于舌而成。初起宜急泄心脾之热。不能发音者,宜先通关开...

    释义拼音Z
<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