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241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栗子痔

    病名。指痔核之颜色紫红深暗,且形似栗子者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。有:“其形如栗子。”证治参见痔疮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四。为痢疾之简称。关于痢疾的病名,《内经》有肠澼、赤沃、白沃、赤白沃等名;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以其泄利不爽,名之为滞下。详见痢疾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痢风

    ①病证名。又名痢后风。指痢疾后下肢酸痛无力,难以步行。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二。详见痢后风条。②病名。痢疾病后并发之风证。指患痢疾后发生的鹤膝风。见《外科证治准绳》卷四。该病因痢后正气亏损,复因湿热侵袭膝部所致。证见痢止后随即两膝肿痛,足胫软弱,步履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痢后风

    病证名。一名痢风。主证参见痢风条。《证治要诀·痢》:“痢后风,因痢后下虚,不善调摄,或多行,或房劳,或感外邪,致两腰酸软,若痛若痹。”治宜扶正为主,兼以祛邪、活血、壮筋骨。用大防风汤,或独活寄生汤兼服虎骨四斤丸。参见痢风、痢后痿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痢后痿

    病证名。痿证之一。因泄痢亡阴,或有积瘀所致之痿证。《证治汇补·痿躄章》:“痢后痿:痢后腰软胫疼或膝肿者,此下多亡阴所致,宜补脾兼升举之剂。……间有痢后兜涩太早,积瘀不清,下注隧道经络而成痿者,此又当行气逐瘀,与前症迥异矣。”因于亡阴者,宜补中益气汤加杭芍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痢疾

    病名。见《济生方》。宋以前有肠澼、赤白沃、热利、痢病、下痢(或“痢”)、滞下等名称。《医碥》卷三:“痢由湿热所致,或饮食湿热之物,或感受湿热之气,积于肠胃,则正为邪阻,脾胃之运行失常,于是饮食日益停滞,化为败浊,胶粘肠胃之中,运行之机,益以不利,气郁为火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《痢疾论》

    痢疾专着。四卷。清·孔毓礼撰。刊于1752年。孔氏认为“瘟疫而外,惟痢疾最险恶,能死人于数日之间”。遂集前人有关方论,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。书中对痢疾的病因、病证和辨证治疗论述颇详,全书共选收治痢方剂百余首,详其主治、方药及服用法。末附痢症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《痢证汇参》

    痢疾专着。十卷。清·吴道源纂辑。刊于1773年。吴氏鉴于1768年疫痢流行,因误于调治而死者颇多,遂广选前人有关痢疾的论述和治疗经验,分门别类编撰而成。卷一诸贤总论,并辑录《临证指南》中痢疾治案;卷二-四论述外感痢、内伤痢、噤口痢、休息痢、疫痢等多种痢疾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《痢症三字诀》

    痢疾专着。一卷。清·唐容川撰。唐氏以三言韵语夹注文的形式专门论述痢疾,包括病理、辨证、治法及方剂等,内容简明,切于实用。又一种版本附张骥补撰的《痢症三字诀歌括》,即将治痢常用方剂17首编成七言歌诀,并加注以说明其主治、方义。现存清末石印本等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L
  • 连骸

    解剖结构名。指膝盖骨,即髌骨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侠膝之骨为连骸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L
< 1237 1238 1239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