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951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歧骨

    骨骼部位名。指两骨末端互相交合的部分,状如分枝,故名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胆足少阳之脉,……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。”指的是第一和第二掌骨内。《外台秘要》卷十三:“可从胸前两歧骨下量取一寸,即当鸠尾。”指的是左右两肋弓与胸骨体相连所形成的胸骨下角处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解剖部位名。①人体腹中部脐带脱落结疤后的陷窝处。本处穴名“神阙”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当肾者,脐也。”②即脐带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:“胞系连儿脐,胞不出则不得以时断脐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肠

    见《张氏医通》。即脐带。详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疮

    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。又称脐中生疮。多由脐湿(详该条)而致皮损,复感毒邪,壅郁局部而发。症见脐部红肿,轻者局限于脐部,重者可向周围蔓延,甚则糜烂,脓水外溢,兼有发热,烦躁,唇红口干。治宜清热解毒,佐以疏风止痒。轻者,用青黛散或金黄散扑脐;重者,须内外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带

    见《本草拾遗》。又名坎炁、脐、肚、带、脐肠、命蒂。①组织名。指连结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物。长约50厘米。具有供给胎儿血液和营养物质代谢,保持胎儿在宫腔内的一定活动等作用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带法

    是古代下胎毒法之一种。其法为用该儿娩出后取下的脐带,在瓦上焙干,研成末,加入辰砂、黄连、甘草末各五分,和匀,蜜拌;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,候儿吞之。须在一昼夜内吞尽,次日胎毒随大便而出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疔

    病名。指疔疮生于脐部者,常见于婴幼儿。多因患儿脐部清洁护理不当感染所致。见《证治准绳·外科》卷二。证治见疔疮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粪

    见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。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排出的粪便,一般呈青绿色。如果超过一天没排胎粪,多为胎热所致。治宜清热通便,用大连翘饮加减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风

    病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又名风噤、风搐、噤风、马牙风、初生口噤、七日口噤、四六风、七日风。即初生儿破伤风。多由断脐不洁,感染外邪所致。一般在4-7天内发病。发病特征为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,牙关紧闭,面呈苦笑状。治宜通经开闭,镇痉熄风。用《证治准绳》撮风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脐风三证

    指脐风的三种危重证候。《幼科发挥》:“一曰撮口,二曰噤风,三曰锁肚。虽曰不同,皆脐风也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Q
<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