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痈疽之发肠部者。出《素问·厥论》。多因饮食失节,暴怒忧思,跌扑奔走,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,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。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“肠痈者,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。由来有三:男子暴急奔走,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,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;妇人产后,体虚多卧,未经起坐,又或坐草(胎产)艰难,用力太过,育后失逐败瘀,以致败血停积肠胃,结滞而成者二也;饥饱劳伤,担负重物,致伤肠胃,又或醉饱房劳,过伤精力,或生冷并进,……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。”《金匮要略》:“肠痈者,少腹肿痞,按之即痛,如淋,小便自调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复恶寒,其脉迟紧者脓未成,可下之,当有血;脉洪数者,脓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黄牡丹皮汤主之”。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。若初起小腹疼痛,脉芤数者,可用大黄汤轻下之。若肠痈已溃脓者,则疼痛淋沥不已,治宜托而补之,可选用七贤汤内服。由于痈生肠而部位不同,又有大肠痈、小肠痈、直肠痈之别。包括有急性阑尾炎、阑尾周围脓肿等。证治参见有关各条。若肠痈向外穿破腹壁者,治同痈疽之内外治法。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,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,则应手术治疗。
肠痈
释义

释义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猜你喜欢
-
慈石
「释名」亦名玄石、处石、铁石、吸针石。 「气味」辛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耳聋。用慈石一小粒,放入病耳内。另耳不病,只放铁沙。病耳渐愈。又方:豆大慈石一粒,加少许穿山甲烧成的灰,用新丰包好塞耳内。口含生铁一小块,觉耳中有风雨声即不聋。......
释义拼音C -
雌黄
「气味」辛、平、有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心痛吐水,不下饮食。用雌黄二两、醋二斤,慢火煎成膏,加干蒸饼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七丸,姜汤送下。 2、癫抽筋。用雌黄、炒铅丹各一两,共研为末,加麝香少许,在牛乳汁半升中熬成膏,仔细捣匀,做成丸子,如麻子大。每服三、五...
释义拼音C -
葱
「释名」芤、菜伯、和事草、鹿胎。 「气味」(葱茎白)辛、平;叶温;根、须、汁并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感冒同寒。用葱白一把、淡豆豉半合,泡汤服,取汗。......
释义拼音C -
车渠
「释名」海扇 「气味」(壳)甘、咸、大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安神,解药毒及虫螫毒。加玳瑁等分,磨人乳服下...
释义拼音C -
蟾蜍
「释名」促秋、秋施、菊促、苦龙、何皮、癞蛤蟆。 「气味」蟾酥:甘、辛、温、有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腹中冷癖(逆害饮食,两胁痞满,按之鸣转)。用大蟾蜍一个,去皮肠,切成小块,加硭硝(体强者一升,中等者七合体弱者五合),以水七升,煮成四升,一次服下,以得泻为度...
释义拼音C -
蝉蜕
「释名」蝉壳、枯蝉、腹、金牛儿。 「气味」咸、甘、寒、无毒。咸、甘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小儿夜啼。用蝉蜕四十九个,去前截,以后截研为末,分四次服,钩藤汤调下。......
释义拼音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