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D > 正文

丹参

释义

「释名」赤参、山参、郗蝉草、木羊乳、逐马、奔马草。

「气味」(根)苦、微寒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1、月经不调,产前胎动,产后恶血不下,冷热劳,腰脊痛,骨节烦疼等症。用丹参洗净,切片,晒干,研细。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。此方称“丹参散”。

2、小科下血。用丹参十二两,加酒五升,煮成三升。每次温服一升,一日服三次。不能饮酒者,可用水煎服。

3、寒疝腹痛(小腹和阴部牵引痛)。用丹参一两,研细。每服二钱,热酒调下。

4、小儿惊发热。用丹参、雷丸各半两,与猪油二两,同煎几次,去渣,取汁收存。用时,摩汁在儿身。此方称“丹参摩膏”。

5、乳痈。用丹参、白芷、芍药各二钱,口咬细,醋淹一夜,加猪油半斤,微火煎成膏。去渣,取浓汁敷乳上。

6、热油烫伤与火伤。用丹参八两,锉碎,加水稍稍调拌,放入羊油二斤中煎过。取以涂伤处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猜你喜欢

  • 地榆

    「释名」玉豉、酸赭。 「气味」(根)苦、微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吐血。用地榆三两,加米醋一升,煮沸十多次,去渣汁,饭前热服一合。 2、妇女漏下,赤白不止,人极黄瘦。治方如上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冬瓜串

    病名。上臂痈疽之形若冬瓜状者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九。多因湿热毒邪侵及两臂膊间而发痈疽,其形可长二、三寸,红肿高突,漫延无头,疼痛。可用蓖麻子捣烂成膏敷贴肿上。参见外痈等有关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《东庄医案》

    医案著作。清·吕留良撰。作者集录三十条临症治验笔记。案中夹叙夹议,论述证治,辨析脉义。治法偏于温补,立法处方颇有独到之处。吕氏主张随证论治,师法而不泥方。本书收入《医宗己任编》中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《东垣十书》

    医学丛书名。此丛书收选李杲(东垣)等宋、金、元医家著作十种。刊于1529年。其中《脾胃论》、《内外伤辨惑论》、《兰室秘藏》为李杲所著;其余《脉诀》、《局方发挥》、《格致余论》、《此事难知》、《汤液本草》、《医经溯洄集》、《外科精义》等7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《东医宝鉴》

    医学全书。二十三卷。朝鲜·许浚等撰于1611年。作者选摘我国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而成。全书分为内景篇、外形篇、杂病篇、汤液篇、针灸篇五篇,前三篇均详分细目,记述了多种病证的症候、病因和治法等内容。汤液篇则论述本草,针灸篇则介绍针灸法及经络腧穴。本书内容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东医

    朝鲜、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。远在一千多年前,我国已与朝鲜、越南等国进行医学交流。17世纪初,朝鲜尝有《东医宝鉴》之著作。目前,朝鲜及越南等国亦有东医研究机构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