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治药物剂型之一。古称薄贴。唐·李绰《尚书故实》载述:“虞元公镇南海,疽发于鬓,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,数日平复。”具体制法:根据不同病情,选用相应药物,浸于植物油内,浸泡一定时间,入锅煎熬,等药物枯黑后去渣,再熬,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之比例(视当时不同季节)加入适量的铅丹,拌匀,将锅离火(或先离火后放丹)。候药凝厚如膏,切成大块,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。待用时加热熔化,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,贴于患处体表皮肤即可。临证有用以治里者,如关节疼痛,僵直,深部肌肉酸困,肌肤麻木,深部脓肿,骨折,伤筋等症。取其祛风化湿,行气活血,续筋接骨之作用,如万应膏、接骨膏等。有用以治疗表者,如体表痈、疖、疽、疔等疮疡诸疾,具有消肿定痛,去腐生肌,收口,保护疮口等作用,如太乙膏、独角莲膏、阳和解凝膏、冲和膏等。
膏药
释义

释义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相关词条
-
谷精草
「释名」戴星草、文星草、流星草。 「气味」(花)辛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脑痛、眉痛。用谷精草二钱、地在三钱、乳香一钱,共研为末。每用半钱,烧烟筒中,熏鼻。......
释义拼音G -
甘蓝
「释名」蓝菜。 「气味」甘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利关节,明耳目,久服益肾,其叶使人不思睡,其子使人多睡。...
释义拼音G -
甘蕉
「释名」亦名芭蕉、夭苴、芭苴。 「气味」甘、大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一切肿毒。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。 2、流动性红色风疹。治方同上。 3、风火牙痛及虫牙痛。用芭蕉根取汁一碗,煎热含漱。......
释义拼音G -
高良姜
「释名」蛮姜,子名红豆蔻。 「气味」(根)辛、大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霍乱吐泻。用高良姜(炙令焦香)五两,加酒一升,煮三、四沸,一次服完。......
释义拼音G -
甘松香
「释名」苦弥扯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心腹痛满,脾积郁,肾虚齿痛,面痣风疮,脚气浮膝等。...
释义拼音G -
藁本
「释名」亦名藁茇、鬼卿、地新、微茎。 「气味」(根)辛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太阳头痛、巅顶痛、头面身体皮肤风湿,亦治痈疽,排脓内塞。小儿疥癣,可用藁本煎汤洗,并搓洗换下来的衣服。......
释义拼音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