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H > 正文

胡黄连

释义

「释名」亦名割孤露泽。

「气味」(根)苦、平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1、伤寒劳复(身热,尿赤如血色)。用胡黄连一两、山栀子二两(去壳),加蜜半两拌匀,炒至微焦,研细,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丸。另取生姜二片、乌梅一个,浸在三合童便中,半日后,去渣留尿,加温,饭后将药丸送下。

2、小儿潮湿、盗汗。用胡黄连、柴胡,等分研细,加炼蜜做成丸子,如芡子大。每服一至五丸,按年岁加减。丸子先用酒少许化开,再加水煮开多次后用药渣同服。

3、小儿疳热(肚胀,潮热,发焦。不可用大黄、黄芩等伤胃的药物)。用胡黄连半两、灵脂一两,共研为末,加入雄猪胆汁做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米汤送下。

4、小儿疳泻,冷热不调。用胡黄连半两、棉姜一两(炮过),共研为末。每服半钱,甘草汤送下。

5、小儿黄疸。用胡黄连、川黄连各一两,共研为末。另取黄瓜一个,挖去瓤子,把药放进去。瓜外用面裹一层,煨熟,剥掉面层,捣烂药瓜做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按年龄大小酌给药量,温水送下。

6、吐血、鼻出血。用胡黄连、生地黄,等分为末,加猪胆汁和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临睡时服五十丸,茅花汤送下。

7、血痢不止。用胡黄连、乌梅肉、灶下土,等分为末,茶送下。

8、婴儿眼睛发红。用胡黄连研细,加茶调匀,涂手足心。

9、痈疽疮肿。用胡黄连、穿山甲(烧存性),等分为末,加茶或鸡蛋清调搽。疮已溃或未溃都可用此方。

10、痔疮疼肿难忍。用胡黄连末和鹅胆汁调匀涂患处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黄连

    「释名」亦名王连、支连。 「气味」(根)苦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心经实热。用黄连七一,加水一碗半,煎成一碗,饭后过一阵(食远)温服。小儿减量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黄精

    「释名」亦名黄芝、戊已芝、菟竹、鹿竹、仙人余粮、救穷草、米铺、野生姜、重楼、鸡格、龙御、垂珠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补肝明目。用黄精二斤、蔓菁子一斤,共同九蒸九晒,研为细末。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常服有延年益寿的作用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黄芪

    「释名」亦名戴糁、戴椹、草、百本、王孙。(“芪”原作为“耆”)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微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小便不通。用黄芪二钱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,温服。小儿减半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回气

    经外穴别名。即回气。参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《回澜社医书四种》

    医学丛书。汪绍达辑。刊于1929年。包括《叶天士家传秘诀》、《慎疾刍言》、《李翁医记》及(日)今村亮《医事启源》四种。现存1929年上海回澜社影印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回发五处

    经外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:“灸法,以绳横度口至两边,既得口度之寸数,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,尽其两边两孔间,得鼻度之寸数,中屈之,取半;合于口之全度,中屈之;先觅头上回发,当回发灸之。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,当绳端而灸。前以面为正。”即以头顶...

    释义拼音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