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H > 正文

汗法

释义

治疗学术语。又称发汗法。系八法之一。

①是通过开泄腠理、调和营卫、发汗祛邪,以解除表邪的治法。故又称解表法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。”即汗法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。汗法有退热、透疹、消水肿、祛风湿等作用。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、麻疹、水肿早期等。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。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,因于热者用辛凉发汗。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,中病即止,不可过汗。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,甚则大汗不止,导致虚脱。凡心力衰竭、吐泻失水、出血、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。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,宜配合益气、滋阴等药同用。此外,使用蒸浴、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,亦属汗法范畴。张从正《儒门事亲·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》:“灸、蒸、薰、渫、洗、熨、烙、针刺、砭射、导引、按摩,凡解表者皆汗法也。”

②小儿推拿方法名。《厘正按摩要术》卷二:“汗法:周于蕃曰:凡小儿寒热互作,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,一切急慢惊风等症,须用葱姜煎汤,以左手托病者头后,用右手大指面蘸汤,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,谓之洗井灶,以通脏腑之气,随用两大指蘸汤,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,后又蘸汤,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;再用两手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,即以两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。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,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,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,两中指按脑后两风池穴,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。令小儿大哭出汗,即当时无汗,随后亦自有汗。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、一窝风、内劳宫、二人上马等处,皆取汗法也。总之面部通脏腑,无论何证,以取汗诸法为最。但蘸汤推摩后,须用手掌指之,令头面皆干,恐水湿反招风也。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。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。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,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。”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猜你喜欢

  • 回气

    经外穴别名。即回气。参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《回澜社医书四种》

    医学丛书。汪绍达辑。刊于1929年。包括《叶天士家传秘诀》、《慎疾刍言》、《李翁医记》及(日)今村亮《医事启源》四种。现存1929年上海回澜社影印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回发五处

    经外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:“灸法,以绳横度口至两边,既得口度之寸数,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,尽其两边两孔间,得鼻度之寸数,中屈之,取半;合于口之全度,中屈之;先觅头上回发,当回发灸之。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,当绳端而灸。前以面为正。”即以头顶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《洄溪医案》

    医案著作。清·徐大椿撰。初未刻印,1855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。所收医案以内科杂证为主,治法灵活多变,随证而施,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,对读者颇多启发。现存多种清刻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《洄溪脉学》

    脉学著作。一卷。原题清·徐灵胎撰。本书阐析脉位、审象、因形气以定诊等总论内容,分述大、小、清浊诸脉,冲阳、太溪脉、真脉、孕脉、五脏脉,新病久病、高、章、纲、煠卑、损、太素脉等。内容较之传统脉学有一些差异,又非系统之作,但论述简要,颇能发挥己见。后编入《徐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回阳救逆

    治疗学术语,系温法之一。回阳,挽回阳气;救逆,救治厥逆。多用于阳气将脱的危急证。症见汗出不止,呕吐泻利,四肢厥冷,身体疼痛,脉微欲绝等,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之类温经散寒,回阳救逆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