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H

拼音H 第82页

  • 韩奕

    明初医家。字公望,号蒙斋。吴县(今属江苏)人。父凝为吴中名医。承家学,亦以医名显。精本草及饮食烹制,撰《易牙遗意》二卷,后附《酒经》。此书为周履靖刊入《夷门广牍》中。弟韩夷亦有医名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贻丰

    清初针灸医家。字芑斋。浙江慈溪人。为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进士。工诗文,善书法,旁通医学,尤赏识“雷火针”治病,并对之加以改进,名“太乙神针”,所治多效,乃有医名。自述其法传自武林吴山道院紫霞洞天一无名道人。此法名为针,实乃以药物施灸。后又于崆峒山获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夷

    明初医家(?-1413年)。或作韩彝,字公达。年幼丧母,由兄韩奕扶养成人,因名贻孙,字子翼。吴县(今属江苏)人。父凝为吴中名医。夷从兄奕及从兄奭学习医学,遂精岐黄。洪武(1368-1398年)间任府医学正科,后授御医,复升太医院院判。明成祖朱棣嗜食水芹患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医妇

    明代女医生。介休(今属山西)人。以医游四方。万历(1573-1620年)间曾为孝义县周佑之母治噎食证,先令漱以花椒水,后以六棱之尖端白石纳入口中,令咽其液,复以指摩掐喉咽,咯出肉二片而愈。周刻石以记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奭

    明代医家(?-1411年)。字公茂。祖籍安阳(今属河南),后移居吴县(今属江苏)。名医韩冲之子。承家传,又从学于堂兄韩奕,乃精医术。永乐初任燕府良医正,从成祖征战,升院判、院使。名与戴原礼相埒。后随驾北巡,卒于京。子传,授为御医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《韩氏医通》

    综合性医书。二卷。明·韩(矛^心)撰于1522年。上卷分绪论、六法兼施、脉诀、处方、家庭医案共五章;下卷列悬壶医案、药性裁成、方诀无隐、同类勿药计四章。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序,具体指出四诊对病证鉴别的重要性,创用了三子养亲汤等常用效方,在临床上对补法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善征

    清代医学家。字止轩。曲阿(今江苏丹阳)人。少习儒,后改习医,广搜医籍勤研读之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疟疾流行,诸医投药小柴胡汤无效,韩氏由研读叶香岩疟案,悟得当时医家执正疟之治时感疟,以致无效,或轻病变重,重病至死。经潜心研究实践,纂成《疟疾论》一书(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凌霄(1834-1908年)

    清代医家。赵郡(今河北赵县)人。父奉君,擅长医术。凌霄承家学,复从姻亲杨瑞东习治痘术,从业师杨章服学脉理,于瘟痧二证,尤有体会。早年曾着《瘟疫要编》,年近八旬,恐前书言不尽意,又研习吴又可、刘松峰医论,拾遗补阙,汇成《韩凌霄瘟痧要编》四卷(1881年)。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康

    东汉民间医生。字伯休,一名恬休。亦兆霸陵(今陕西长安)人。常采药名山,销售于长安市,口不二价,三十余年,因而有“韩康卖药,言不二价”之典故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韩光

    唐代医生。玉山(今属江西)人。生活于七世纪。擅治疔肿。其法以艾蒿一担烧作灰,于竹筒中淋取汁,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,以针刺疮中至痛,即点上之面浆,点三遍后,其根自拔。据载,唐贞观(627-649年)间治三十余人均愈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<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