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J 第30页
-
九窍出血
病证名。又名大衄。谓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前阴、后阴九窍同时出血。《诸病源候论·血病诸候》:“凡荣卫大虚,府藏伤损,血脉空竭,因而恚怒失节,惊忿过度,暴气逆溢,致令腠理开张,血脉流散也,故九窍出血。”亦可因感受疫疠或中毒致病。一般宜内服侧柏散,外用百草霜、油发...
释义拼音J -
九窍
人体部位名。即头部七窍及前、后阴。...
释义拼音J -
九气
九种情志状态的合称。指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炅、惊、劳、思九气。由此可致多种疾病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气病诸候》:“九气者,谓怒喜悲恐寒...
释义拼音J -
九漏
漏症之合称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四。急慢性化脓性感染治疗不当而引致之漏症甚多,归纳为九种者称之为九漏。巢元方等整理为:狼漏、鼠漏、蝼蛄漏、蜂漏、蚍蜉漏、蛴螬漏、浮疽漏、瘰疬漏、转脉漏,合称之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十二则称:狼漏、鼠漏、脓漏、蝼蛄漏、蜂漏、蜈蚣...
释义拼音J -
九六补泻
针刺中以提插、捻转手法配合阴阳奇偶的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。古人认为阳数奇而属天为补,阴数偶而属地为泻,故九数为阳为补,六数为阴为泻。如补法当紧按慢提或向左捻转九次,若未得气,可再行九次,如此重复三遍,使成三九二十七数。泻法则慢按紧提或向右捻转六次,若未得...
释义拼音J -
《九灵》
书名。《灵枢经》传本之一。详该条。...
释义拼音J -
九科
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。北宋嘉佑五年(1060年)始分医学为九科。即大方脉(内科)、小方脉(儿科)、风科、产科、眼科、疮肿科、口齿咽喉科、金镞兼书禁科、金镞兼折伤科。元丰改制后,将重叠的金镞兼折伤科撤消,又增加针灸科仍为九科。此制一直沿袭至宋末。清初沿袭...
释义拼音J -
九疽
病名。指肌肤化脓性感染之多发性疽病。《外科启玄》卷六称:“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,初肿势甚重,当看人之虚实,毒之浅深,脓之稀稠,溃之迟早,验之五善七恶,或又二、三处者亦轻也。”实则九疽乃言其多发,并非发则必有九处。有认为类似今之脓毒症者。证治参见各有关疽条。...
释义拼音J -
九焦
人体部位名。指第九、十胸椎棘突间。《灵枢·背俞》:“肝俞在九焦之间。”...
释义拼音J -
九积
病名。指食积、酒积、气积、涎积、痰积、癖积、水积、血积、肉积九积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三:“食积证见酸心腹满,宜用大黄、牵牛之类。甚者礞石、巴豆。酒积目黄口干,葛根、麦蘗之类,甚者甘遂、牵牛。气积噫气痞塞,木香、槟榔之类,甚者枳壳、牵牛。涎积咽如拽锯,朱砂、腻...
释义拼音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