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J > 正文

假苏

释义

「释名」姜芥、荆芥、鼠萤。

「气味」(茎、穗)辛、温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1、风热头痛。用荆芥穗、石膏,等分为末。茶调下。

2、风热牙痛。用荆芥根、乌桕根、葱根等分,煎汤随时含漱。

3、小儿惊症。用荆芥穗二两、白矾(半生半枯)一两,共研为末,加糊做成丸子,如黍米大。朱砂为衣。每服二十丸,姜汤下。一天服二次。

4、一切偏风(口眼歪斜)。用青荆芥一斤,青薄荷一斤,一起研烂,取汁浓煎成膏。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,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。以膏和末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开水送下。早晚各服一次。

5、中风口噤。用荆芥穗研细,取二钱,酒送服。此方名“荆芥散”。

6、产后中风(手足抽筋,角弓反张,不省人事)。用荆芥穗子,微焙为末。每服三钱,酒或童便送下。口噤则挑齿灌入,齿紧则由鼻灌入。此方名“华陀愈风散”,还有“如圣散”、“举卿古拜散”(亦即荆芥散之意,因举卿切音为荆,古拜切音为芥。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)等名。

7、产后血眩(精神昏冒)。用荆芥穗一两三钱、桃仁五钱(去皮尖,炒),共研为末。每服三钱,水磅下。如喘,加杏仁(去皮尖,炒)、甘草(炒)各三钱。

8、产后下痢。用荆芥穗四、五枝,烧存性,不能触油火。烧好后加麝香少许,以热开水调下。

9、口鼻出血如泉涌。用荆芥烧存性,研累。每服二钱,陈皮煎汤送下。二服可愈。

10、吐血不止。用荆芥连根洗过,捣汁半碗服下。服干穗末亦可。又方:荆芥穗为末。生地黄汁调服二钱。

11、尿血。用荆芥、缩砂,等分为末。每服三钱,糯米汤送下。一天服三次。

12、血崩。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,研细。每服二钱,童便送下。

13、痔漏肿痛。用荆芥煮汤,每日洗痛处。

14、大便下血。用荆芥(炒)为末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,妇女用酒送下。又方:荆芥二两、槐花一两,同炒,研细。每服三钱,茶送下。

15、瘰疬溃烂(牵连到胸前两腋,结块大如茄子)。用荆芥根下段剪碎,煎汤热洗。洗后,见破烂处有紫黑点,以针刺破,让恶血流出。另用樟脑、雄黄,等分为末,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。次日洗过又扫,直至病愈。

16、疔肿诸毒。用荆芥一把,切细,加水五升煮成一升,分为两次冷饮。

17、各种疮疥。用荆芥研末,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,调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、五十丸,茶或酒送下。

18、脚丫湿烂。用荆芥叶捣烂敷上。

19、头目诸疾(眼疾,风气头痛,头昏目眩等)。用荆芥穗为末。每服三钱,酒送下。

20、小腹急痛,癃闭不通。用荆介、大黄,等分为末。每服三钱,温水磅下。小便不通者,大内用量减半;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。此方名“倒换散”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荆三棱

    「释名」京三棱、草三棱、鸡爪棱、黑三棱、石三棱。 「气味」(根)苦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症瘕鼓胀,用三棱根切一石,加水五石煮成三石,去渣,再煮,得汁三培。隔水明显成膏,浓如稠糖。每天早晨服一小匙,酒送下。又方:荆三棱、青皮、陈皮、木香各半两,肉豆蔻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姜黄

    「释名」宝鼎香。 「气味」(根)辛、苦、大寒、无毒(一说性热)。 「主治」 1、心痛难忍。用姜黄一两、桂三两,共研为末,每服一钱,醋汤送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锦地罗

    「释名」(根)微苦、平、无毒。 「气味」苦、微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山岚、瘴毒、疮毒及其他中毒。用锦地罗根研细,每服一茶匙,酒送下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及己

    「释名」亦名“獐耳细辛”。 「气味」(根)苦、平、有毒(入口使人吐血)。 「主治」各种恶疮、疥痂、瘘蚀、皮肤虫痒等。用及已煎汁浸洗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桔梗

    「释名」亦名白药、梗草、荠。 「气味」(根)辛、微温、有小毒。李时珍认为:“当以苦、辛、平为”。 「主治」 1、胸满不痛。用桔梗、枳壳等分。煎水二杯,成一杯,温服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《经络汇编》

    针灸学著作。二册。不分卷。明·翟良撰。刊于1628年。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、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、属络、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。并附脏腑经脉图及歌诀、手足经起止图、内景图和奇经八脉论等。现有清刻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