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P > 正文

释义

①人体器官名。脾脏,系五脏之一,其主要功能特性如下 :⑴为“仓廪之官”,主运化水谷,升清降浊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,仓廪之本,营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,转味而入出者也。”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

㈡主肌肉、四肢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脾主身之肌肉。”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:“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?岐伯曰:四支皆禀气于胃,而不得至经,必因于脾,乃得禀也。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四支不得禀水谷气,气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骨、肌肉皆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。”

⑶合胃,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脾合胃,胃者,五谷之府。”《灵枢·脉度》:“脾气通于口,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。”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入通于脾,开窍于口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在脏为脾,……在窍为口。”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:“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。”

㈣藏“意”,主“思”,与精神意识活动有一定关联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“五脏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在脏为脾……其志为思。”

⑸经脉属足太阴,与足阳明胃经表里相合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脾足太阴之脉……入腹属脾络胃。”

⑹阴阳属性为阴,称“阴中之至阴”,又称“牝藏。”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。”又“阴中之至阴脾也。”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:“脾为牝脏,其色黄,其时长夏。”

⑺五行属土,与自然界事物和人体组织类应联系是:方位居中;季节主长夏及每季之后十八天;气候主湿;天角应镇星;生成数为五;五色属黄;五味为甘;五音为宫;五声为歌;五臭为香;变动为哕……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中央黄色,入通于脾……其味甘,其类土……上应镇星……其音宫,其数五,其臭香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其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脏为脾,在色为黄,在音为宫,在声为歌,在变动为哕。”

②指足太阴经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脾出于隐白,隐白者,足大趾之端内侧也。”

③指脾的“真脏脉”脉象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脾至悬绝,四日死。”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脾见甲乙死,……是谓真脏见,皆死。”

④“痹”之音形近误。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:“二阳之病发心脾。”按《太素》“脾”作“痹”,心痹为病名。作“痹”与前后各节文例合。

⑤推拿穴位名。见《小儿按摩经》。即脾经。见该条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朴硝

    「释名」亦名硝石朴、盐硝、皮硝(“硝”原作为“消”)。 「气味」苦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骨蒸热(按:即结核病)。用硭硝粉,每服一茶匙。一天服两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砒石

    「释名」亦名信石、人言。生者名砒黄,炼者名砒霜。 「气味」苦、酸、暖、有毒。李时珍认为:辛、酸、大热、有大毒。 「主治」 1、中风痰壅(四肢不收,昏愦若醉)。用砒霜一粒如绿豆大,研细。先以清水送服少许,再饮热水,大吐即愈。如不吐,可再服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蒲公英

    「释名」名耨草、金簪草、黄花地丁。 「气味」(苗)甘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乳痈红肿。用蒲公英一两,一起捣烂,加水二碗煎成一碗,饭前服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葡萄

    「释名」蒲桃、草龙珠。 「气味」甘、平、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热淋涩痛。取葡萄捣取自然汁,生藕捣取自然汁,生地黄捣取自然汁,各五合,再加白沙蜜五合,和匀,每次温服一碗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枇杷

    「气味」实:甘、酸、平、无毒。叶:苦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实:止渴下气,利肺气,止吐逆。 叶: 1、肺热咳嗽。有枇杷叶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,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黄减半,共研为末,加蜜做成丸子,如樱桃大。饭后和临卧时各含化一丸,很见效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萍蓬草

    「释名」水粟、水栗子。 「气味」(子)甘、涩、平、无毒。(根)甘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厚肠胃、益气力。...

    释义拼音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