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Q 第9页
-  
        
齐刺
刺法名。十二刺之一。又称三刺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齐刺者,直入一,傍入二,以治寒气小深者。或曰三刺,三刺者,治痹气小深者也。”指治疗痹症,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。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,左右两旁各下一针,三针齐下,故名齐刺,或三刺。...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齐德之
元代医家。里贯欠详。尤精于外科,对痈疽疮疡外证有所研究,认为其证乃阴阳失和、气血凝滞所致。尝任医学博士、御药院外科太医。着有《外科精义》三卷,于中医外科颇多发明,为后世医家所重视。...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齐能之
南宋时医家。字实轩,新安(今属河南)人,精研医理,尤对阴阳太素脉之类颇有研究,尝着有《太素造化脉论》、《太素脉经诗诀》,国内未见有传本。...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《齐氏医案》
医论著作。六卷。清·齐有堂撰于1806年。本书虽名医案,但主要内容却是医论。卷一-二阐述六经辨证,分经治病;卷三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;卷四-五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;卷六为妇、外、儿科治案。本书充分反映了齐氏在医学理论上独到的学术见解。临床经验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岐伯
传说中上古时医学家,为黄帝之臣,人称歧天师。医理深邃,闻黄帝曾使其尝草木之滋味,主治病之方法,于医药功莫大焉。《黄帝内经》乃以黄帝歧伯之问答敷叙而成,是以后世或称医学为岐黄或轩歧之术。后世托名岐伯之著作甚多,计有《岐伯灸经》、《岐伯经》多种。...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《岐伯经》
医经著作。十卷。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,已佚。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岐伯灸
经外穴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岐伯灸膀胱气攻冲两胁下,脐下鸣,阴卵入腹,灸脐下六寸,两旁各一寸六分(《神应针》作一寸),各三七壮。”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》名为“脐下六一”;《经外奇穴图谱》名岐伯灸。...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《岐伯灸经》
灸法著作。一卷。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,已佚。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岐骨
人体部位名。①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:“岐骨者,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,其下即鸠尾骨也。”②泛指骨骼连接成夹角处。《伤科汇纂》:“岐骨者,凡骨之两叉者,皆曰岐骨。”......
释义拼音Q -  
        
岐黄
岐伯与黄帝的合称。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、岐伯答的体裁写的,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。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。“岐黄再世”用以誉称高明医家。......
释义拼音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