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Q > 正文

荠苠

释义

「释名」读如齐尼。亦名杏参、杏叶沙参、甜桔梗、白面根。苗名隐忍。

「气味」(根)甘、寒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1、强中、消渴(男子出精后,阴茎仍然坚挺,称为“强中”;如同时有多饮多便现象,即属“消渴”,能发痈疽)。用猪肾一个,黑大豆一升,加水一斗半,煮成一半。去渣留汁,再加荠、石膏各三两,人参、茯苓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黄芩、栝楼根、甘草各二两,同煮汁至三升。分三次服。此方名“石子荠汤”。又方:荠、大豆、茯苓、磁石、栝楼根、熟地黄、地骨皮、玄参、石斛、鹿茸各一两,人参、沉香各半两,共研细,加煮烂的猪肚子,捣匀成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服,盐水送下。此方名“荠丸”。

2、疔疮肿毒。用生荠根捣汁内服,外用药渣敷疮。三次可愈。

3、脸上黑泡。用荠、肉桂各一两,研细。每服一茶匙,醋汤送下。

4、中钩吻毒(钩吻的叶子类似一种芹类,误采食后有生命危险)。用荠八两,加水六升,煮成三升。每服五合,一天服五次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前胡

    「释名」《唐韵》作湔胡。 「气味」苦、微寒、无毒。李时珍认为:前胡味甘辛,气微平。 「主治」肺热、痰热、风头痛、反胃呕逆、小儿疳气等症。李时珍指出:前胡,“其功长于下气,故能治痰热、喘嗽、痞膈、呕逆诸疾。气下则火降,痰亦降矣。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,为痰气要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秦艽

    「释名」艽,音交。亦名秦瓜,秦。 「气味」苦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黄疸。用秦艽半两,浸酒半升中,空腹饮酒。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。又方:秦艽三两,牛乳一升,煮成七合,作两次服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七抱三撑

    气功练功用语。指两臂配合呼吸时的外撑与内抱的不同用力法式。见秦仲三《气功疗法和保健》。其方法要领即吸气时,使两臂以十分之七的力量向内环抱;呼气时,使两臂以十分之三的力量向外撑张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七表脉

    脉象一种分类法。《脉诀》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、八里、九道三类。七表即浮、芤、滑、数、弦、紧、洪七种脉。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七冲门

    人体部位名。见《难经·四十四难》。根据消化系统解剖所见,有门户功能与形态的七个要冲部位,总称之为七冲门。即“唇为飞门,齿为户门,会厌为吸门,胃为贲门,太仑下口为幽门,大肠、小肠为阑门,下极为魄门(即肛门),故曰七冲门也。”其解剖部位、相互关系之记述均较确...

    释义拼音Q
  • 七次脉

    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部的一个穴位,共为八穴。次,指从任脉的天突穴旁开的次序。《灵枢·本输》:“缺盆之中任脉也,名曰天突;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,名曰人迎;二次脉手阳明也,名曰抉突;三次脉手太阳也,名曰天窗;四次脉足少阳也,名曰天容;五次脉手少阳也,名...

    释义拼音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