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合称。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时期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。元代十三科为:大方脉、杂医、小方脉、风、产、眼、口齿、咽喉、正骨、金疮肿、针灸、祝由、禁。并规定:诸医人于十三科内,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。”明代医学十三科为:大方脉、小方脉、妇人、疮疡、针灸、眼科、口齿、咽喉、接骨、伤寒、金镞、按摩、祝由。隆庆五年(公元1571年)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。最早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可追溯至北宋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。此时的十三科为:大方脉、风科、小方脉、针、灸、口齿、咽喉、眼、耳、疮肿、伤折、金疮、书禁。元丰改制后又在嘉祐九科之基础上进行调整仍为九科。因此北宋时医学划分为十三科为时甚暂。
十三科
释义
释义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相关词条
-
薯蓣
「释名」薯,土薯、山薯、山芋、山药、玉延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温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心腹虚胀,手足厥逆,不思饮食。用薯蓣半生半炒为末。每服二钱,米汤关定。一天服二次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水芹
「释名」芹菜、水英、楚葵。 「气味」(茎)甘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小儿吐泻有芹菜切细,煮汁饮服。 2、小便淋痛。用水芹菜(有白根者)去叶,捣取汁,水冲服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生姜
「气味」辛、微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疟疾寒热(脾胃聚痰,发为寒热)。和生姜四两,捣取自然汁一酒杯,璐一夜。发病日五更饮服即可止疟,未止再服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蒜
「释名」小蒜、茆蒜、荤菜。 「气味」(根)辛、温、有小毒。 「主治」 1、时气温病(初起头痛壮热,脉大)。用小蒜一升捣汁三合,一次服下。不愈,可再服一次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石决明
「释名」九孔螺。壳名千里光。 「气味」(壳)咸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畏光。用石决明、黄菊花、甘草各一钱,水煎,冷后服。 2、痘后目翳。用石决明火煅过,研为末,加谷精草等分,共研细,可烤猪肝蘸吃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水龟
「释名」玄衣督邮。龟甲:神屋、败龟板、败将、漏天机。 「气味」龟甲:甘、平、有毒。肉:甘、酸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龟甲: 1、阴虚血弱。用龟甲(炙熟)、地黄(九蒸九晒)、黄蘖(盐水浸炒)、知母(酒炒)各四两,在石器内研为末,加猪脊髓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...
释义拼音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