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释名」亦名乌蒜、老鸦蒜、蒜头草、婆婆酸、一枝煎、水麻。
「气味」(根)辛、甘、温、有小毒。
「主治」
1、便毒诸疮。用石蒜捣烂涂搽。毒重者,把石蒜洗净,以生白洒煎服,汗出为好。
2、产肠脱下。用石蒜一把,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,去渣,熏洗患处。
3、小儿惊风,一叫而绝。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,又在胁下缠一圈,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。同时,用石蒜(晒干)、车前子,等分为末,水调匀贴手心。再在手足心、肩膀、眉心、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,可使病儿复苏。
释义
「释名」亦名乌蒜、老鸦蒜、蒜头草、婆婆酸、一枝煎、水麻。
「气味」(根)辛、甘、温、有小毒。
「主治」
1、便毒诸疮。用石蒜捣烂涂搽。毒重者,把石蒜洗净,以生白洒煎服,汗出为好。
2、产肠脱下。用石蒜一把,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,去渣,熏洗患处。
3、小儿惊风,一叫而绝。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,又在胁下缠一圈,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。同时,用石蒜(晒干)、车前子,等分为末,水调匀贴手心。再在手足心、肩膀、眉心、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,可使病儿复苏。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相关词条
「释名」亦名金灯、鬼灯、朱姑、鹿蹄草、无义草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微辛、有小毒。 「主治」 1、面疱斑痣。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,早上洗去。 2、牙龈肿痛。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,漱后吐出。......
「释名」亦名周麻。 「气味」甘、苦、平、微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豌豆斑疮(状如豌豆,有白浆,由头面传及躯体,不急救有生命危险)。用蜜煎升麻,随时取食。另以水煮升麻,棉花沾药汁洗疮。......
「释名」山漆、金不换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微苦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吐血、咳血不止。用三七一钱,口嚼烂,米汤送下。 2、赤痢血痢。用三七三钱,研细,淘米水调服。......
「释名」亦名山蓟、杨、蓟、马蓟、山姜、山连、吃力伽。 「气味」甘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胸膈烦闷。用白术研细,每取一茶匙,白水送下。 2、五饮(一、留饮,水在胸部;二、癖饮,水在两胁下;三、痰饮,水在胃中;四、溢饮,水在五脏间;五、流饮,水在肠间。这...
「释名」亦名白参、知母、羊乳、羊婆奶、铃儿草、虎须、苦心。 「气味」(根)苦、微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肺热咳嗽。用沙参半两,水煎服。 2、突然发疝(小腹及阴中绞痛,自法出,几欲死)。用沙参研细,每服一茶匙,酒送下。......
病证名。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的病证。见《丹溪心法·伤食》。一名食伤。治疗伤食须辨虚实。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,为实证,当先去其食,大和中饮主之。若食停上焦,宜用吐法;若食停下焦,痛极兼胀者,须下而去之,宜神佑丸或备急丸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老人虚人易于伤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