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Z > 正文

足阳明胃经

释义

十二经脉之一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。起于鼻之交頞中,旁纳(一本作约字)太阳之脉,下循鼻外,入上齿中,还出挟口,环唇,下交承浆,却循颐后下廉,出大迎,循颊车,上耳前,过客主人,循发际,至额颅;其支者,从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咙,入缺盆,下膈,属胃,络脾;其直者,从缺盆下乳内廉,下挟脐,入气街中;其支者,起于胃口,下循腹里,下至气街中而合,以下髀关,抵伏兔,下膝膑中,下循胫外廉,下足跗,入中指内间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别,下入中指外间;其支者,别跗上,入大趾间,出其端。”本经自鼻翼两旁起始,上至鼻根中,在内眼角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,沿鼻外侧(承泣、四白、巨髎)下行,入上齿中,回出来挟着口的两旁,环绕嘴唇,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;然后退回来沿着下颌的后下方,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,沿着下颌角(颊车),上至耳前,经过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,沿鬓发边际,上抵头角(头维),行至额前(神庭)。它下行的支脉,从大迎穴前边直下人迎,沿喉咙,进入锁骨上窝(缺盆)。深入体腔,贯穿膈肌,入属胃腑,联络脾脏。它外行的主干。从锁骨上窝向下,经乳部内侧向下挟着脐的两旁,进入到腹股沟(气街)部。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,从胃下口的幽门部开始,经腹至气街与外行的主干会合。自此合而下行,经大腿前边的髀关、伏兔、下至膝膑中,再向下沿胫骨外侧,走向足背,进入中趾内侧(厉兑)。另有一条支脉,从膝下3寸(足三里)处分出,向下到中趾外侧。它的又一条支脉,从足背部(冲阳)分出,至足大趾的内侧端(隐白),脉气由此与足太阴脾经相接。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洒洒恶寒,面色发黑,癫狂,腹胀,鼻塞,衄血,口颈肿,喉痛,颈部肿痛,沿胸、乳、股、胫外侧及足背部本经脉过处皆痛,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等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柘[zhè]

    「气味」(木白皮、根白皮)甘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煮汁酿酒服,治耳聋耳鸣、劳损虚弱、腰肾冷、梦遗等症。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棕榈

    「释名」榈。 「气味」笋及子花(按:即棕榈的果实):苦、涩、平、无毒。有人认为有毒。皮(按:即干燥的叶鞘纤维):苦、涩。 「主治」 笋及子花:涩肠止泻、、崩中带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皂荚

    「释名」皂角、鸡栖子、乌犀、悬刀。 「气味」 皂荚:辛、咸、温、有小毒。 皂角子:辛、温、无毒。 皂角刺:辛、温、无毒。 木皮、根皮:辛、温、无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樟脑

    「释名」韶脑。 「气味」辛、热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牙齿虫痛。用樟脑、朱砂等分擦牙、有特效。又方:用樟脑、黄丹、肥皂(去皮核)等分研匀,加蜜调成丸子,塞病齿孔中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「气味」(樟材)辛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干霍乱,吐不出。用樟木悄煎成浓汁服,即可引吐。 2、风湿痛。用樟木屑一斗,泡在煎至极滚的水一石中,乘热熏洗痛处。注意勿使热气入目,以免伤眼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昨叶何草

    「气味」甘、酸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小便沙淋。用瓦楹煎浓汤,乘热熏洗小腹,约两时后可以下沙通便。 2、通经破血。用鲜瓦楹五两熬膏,当归须、干漆各一两,烧烟尽,当门子二钱,共研为末,加枣肉和成丸仓,如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红花汤送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