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Z > 正文

子晕

释义

病名。指妊娠中、后期,出现头目眩晕,视物不清,甚或不省人事,顷刻便醒,醒后复如常人者,称为子晕。见于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二。亦名儿晕、子眩、妊娠眩晕。多因平素气血虚衰,孕后聚血养胎,气血更虚,气虚则清阳不升,血虚则脑失所养而眩晕;或因平素肝阴不足,肝阳偏亢,孕后血聚养胎,阴血益亏,阴不潜阳,肝阳上扰清窍而眩晕。前者症见头目眩晕,面色(白光)白或萎黄,心悸少寐,倦怠懒言等,宜气血双补,用十全大补丸加肉桂,加白芷,制首乌;后者症见头目昏眩,甚或突然不醒,醒后神志如常,面红目赤,胁胀口苦,耳鸣肢麻等,治宜育阴平肝,方用一贯煎去川楝,加白芍、石决明,或用杞菊地黄汤。引外亦有因痰浊壅盛,上扰蒙蔽清窍者,症见眩晕且头重胸闷泛恶,时时吐痰,时发眼花不能站立,片刻又复如常者,治宜化湿祛痰,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。肝阳上亢、痰浊壅盛者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,可发展为子痫,应予注意。

②出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二。又名子眩、妊娠眩晕。详见子眩条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《杂病广要》

    内科著作。三十卷。日本·丹波元坚撰。刊于1853年。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(不包括伤寒)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。共分外因类、内因类、诸气病、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。每类包括若干病证,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、病因、脉候、症状、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杂病十一证歌

    针灸歌诀名。见《针灸大全》。七言韵语。共十一首。《针灸聚英》载此作“十一穴”,实际用穴不止十一,应以“十一证”为是。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《杂病心法要诀》

    内科著作。五卷(即《医宗金鉴》卷三十九-四十三)清·吴谦等撰。本书正文以七言歌诀的形式重点论述内科杂病(包括中风、类中风、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)的证治。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,内容比较简要,选方切于实用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杂病穴法歌

    针灸歌赋名。见《医学入门》。为明·李梴所作。七言韵语,内容与《席弘赋》相似。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《杂病源流犀烛》

    内科著作。三十卷。清·沈金鳌撰。刊于1773年。本书为《沈氏尊生书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卷首载有《脉象统类》、《诸脉主病诗》。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,包括脏腑门、奇经入脉门、六淫门、内伤外感门、面部门、身形门等。每门分若干病证,每病各着源流一篇,并详述病证原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杂积

    病证名。寒热气血痰瘀食积等多种因素所致的积证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杂积通治,万病紫菀丸、《局方》温白丸、厚朴丸。”参见积有关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Z