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790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洞泄

    病名。出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。①阴盛内寒所致的泄泻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四:“洞泄谓食已即泄。”“阴盛生内寒,故令人府脏内洞而泄。”证见心腹痛,大肠切痛,肠鸣食不化,手足厥冷,脚转筋等。治宜温中散寒,用附子丸、木香诃黎勒丸等方(《奇效良方·泄泻门》)。参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《洞天奥旨》

    外科著作。又名《外科秘录》。十六卷。清·陈士铎述。刊于1694年。本书托名“岐伯天师”所传。卷一-四统论疮疡病候,诊法及用药;卷五-十三记述外科、皮肤科及金刃、跌打、虫兽伤等150余种病证的治法;卷十四-十六选录各家外科治疗方剂。虽然所述为外科,但作者依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洞肠泄

    病名。即滑泄。《医略六书·杂病证治》:“洞肠泄,大孔如竹筒,关门不闭也。”详滑泄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证名。即呕吐。《灵枢·邪气脏府病形》:“洞者,食不化,下嗌还出。”《类经·脉色类》:“肾亏则命门气衰,下焦不化,下不化则复而上出,故病为洞而食入还出也。”详呕吐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冻生

    病名。见清·陈笏庵《胎产秘书》。即冻产。详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冻耳

    病名。系指冬时耳之冻疮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六:“多因肌肤素虚软之人,于冬季触冒风寒,为寒风冷气所袭,使耳部冻伤者。证见初发两耳红赤痒痛,或刺痒难忍,久则溃烂成疮。因寒冷之气候所伤,故称之为冻耳。治参冻疮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冻疮

    病名。因肌肤长时间承受寒冷刺激而引致之创伤。见《丹溪心法》。又名冻风,冻瘃。多因气候寒冷伤及肌肤皮肉,气血凝滞不能运达而发者。其证多见于手足、耳廓、颜面等暴露部位,患处皮肤先呈苍白,渐见青紫而显红斑片状,自觉烧灼痒痛,甚则局部搔痒麻木,破溃而成疮,缠绵难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冻产

    病名。又名冻生。指因天时寒冷,影响产妇分娩,致胎儿不能很快娩出。杨子建《十产论》:“冻产者,言天气寒冷,产女血气迟滞,儿不能速生,故衣裳宜厚,产室宜暖,背心宜温和,庶儿易生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动治法

    推拿方法名。指活动关节之治法。根据各关节的活动特点不同,有扭转、抖摇、屈伸等法,以帮助有病的关节和肌肉萎缩的肢体恢复其正常功能。适用于头颈,腰背及四肢各关节。《石室秘录·动治法》:“因其不动而故动之也。如双足麻木不能履地,两手不能执物者是也……乘其尚有可...

    释义拼音D
  • 动暑

    病证名。《温热类编》卷三:“阳暑,即动暑。”详阳暑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D
< 1786 1787 1788 1789 1790 1791 1792 1793 1794 17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