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516页
释义

TA的作品
-
外感中暑泻
病证名。夏秋之季感受暑湿所致泄泻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症见忽然腹痛,烦闷口渴,板齿干焦,暴泻粪水,肠鸣飧泄,痛泻交作。治宜清暑利湿,脉虚细,体弱者,用藿香参桔煎;脉洪滑,热重者,用黄连香薷饮;热轻者,用木通汤。均宜调服六一散。参见暑泻条。......
释义拼音W -
外格
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终始》。阳气亢盛之极,盈溢于外,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。...
释义拼音W -
外勾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。《东医宝鉴》作外丘。即伏兔。见该条。...
释义拼音W -
外关
经穴名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属手少阳三焦经。手少阳之络穴。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阳维。在前臂背侧,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,腕背横纹上2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,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,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,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...
释义拼音W -
外关内格
脉学术语。脉象。出《难经·三难》。脉来上溢于鱼际。为阳气关闭于外,阴气格拒于内,故称。...
释义拼音W -
外寒
病证名。见《素问·调经论》。①外感风寒。因寒邪袭表,阳气不得宣通透泄,可致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身痛、脉浮紧等症。②指体表阳气不足,形寒怕冷。......
释义拼音W -
外寒内热
病证名。见《伤寒论》。①外假寒而内真热。参见真热假寒条。②表寒未解,里热已盛。参见表寒里热条。...
释义拼音W -
外寒失血
病证名。寒邪郁于经络而致吐血。见《不居集》卷十三。因寒邪不能发散,壅遏于经络,逼血外出,因而吐血。须当发散寒邪。...
释义拼音W -
《外候答问》
诊断学著作。十二卷。陆锦燧辑于1920年。书中以问答体例先论脉诊、舌诊,次按人体身形各部依次论述其相应的证候。所列证候,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、五官各科。对每一证候所属的阴阳、脏腑、病原及有关预后等。对于明确诊断,辨别病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现存1920年铅印...
释义拼音W -
外踝
解剖结构名。出《灵枢·骨度》。又名核骨。指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。...
释义拼音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