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651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太息

    生理学名词。即叹气。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。正常人的呼吸中,一呼一吸称为一息,一息脉动四次,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,脉五动,脉诊上称为“闰以太息”。病理情况下,若患者频频叹气,称为善太息。它是一个症状,由肝胆郁结,肺气不宣引起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太溪

    ①脉学名词。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。为足少阴肾经动脉,即下部地,以候肾气。②经穴名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吕细。属足少阴肾经。输(原)穴,位于足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处。主治咽喉痛,虚火牙痛,耳鸣,虚喘,咳血,消渴,失眠,遗精,阳痿,月经不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太阳

    ①脉学术语。指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。即上部天,两额之动脉,以候头角之气。②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。即文台(眉梢外侧端凹陷处稍上方)稍上靠内侧处。《奇效良方》:“左太阳并口角红脉现,变蒸候,主烦躁啼叫,头肚上温温壮热,……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太阳病

    病名。六经病之一。出《伤寒论》。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。多由外感风寒所致。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,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。详太阳中风、太阳伤寒、伤寒蓄血证等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太阳发

    病名。系生于瞳子髎穴处之痈疽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四。其病因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蕴结而成,疮起根赤而有脓。痛者为顺,反之为逆。证治参见外痈条。如患者大渴闷乱,出血不止,或其色青黑而不痛者,预后多不佳,可参见无头疽治疗方法处理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太阳腑病

    病证名。亦称太阳腑证。由太阳经邪热不解,内传膀胱所致。有蓄水与蓄血两类病变。太阳证邪热随经入腑,热与水结,膀胱气化失职,证见口渴,烦躁、不得眠,脉浮,小便不利,水入即吐,为膀胱蓄水证,治宜五苓散。太阳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,其人如狂或发狂,少腹急结或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痰实壅闷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指小儿痰实停于胸膈,胸闷气逆,时复呕吐,不欲饮食。治疗参见小儿痰实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痰嗽

    病名。一名痰咳。见《济生方·咳嗽》。《明医指掌》卷三:“痰嗽者,嗽动有声有痰,痰出嗽止是也。……宜千缗汤、利膈化痰丸之类。”痰嗽可兼见胸膈痞满,寒热交作,面部虚浮等症,亦可用半瓜丸、清气化痰丸、黛蛤散等方;如咳痰发作,顿吐饮食,痰物俱尽始安者,属肝木克脾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痰胎

    病证名。假孕之一种。妇人平素火盛多痰,痰浊乘经初净胞虚之机侵入子宫,与血搏结,以致经闭腹大,状如怀孕。法当下其痰则经自通而腹胀自消。方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合芎归汤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痰稀白

    病状名。指属湿痰、寒痰。若兼咳而声音重浊,鼻塞,多为外感风寒。...

    释义拼音T
<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