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727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伤寒不可吐

    治疗学术语。指伤寒禁吐之证。⑴太阳病表证应发汗禁吐。㈡少阳病禁吐。⑶少阴病膈上有寒饮者禁吐。㈣阴阳俱虚者禁吐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伤寒不可下

    治疗学术语。指伤寒禁下之证。⑴太阳表证禁下。㈡少阳病禁下。⑶邪气尚浅,肠未燥实者不可下。㈣阳明经证禁下。⑸三阳合病,外证未解者不可下。⑹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。⑺寒厥和虚家禁下。⑻血虚致厥不可下。⑼少阴病已虚,尺脉弱涩者不可下。⑽妇人伤寒,经水适来或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伤寒潮热

    病证名。伤寒阳明病发热如潮水之来者。《伤寒明理论·潮热》:“伤寒潮热,何以明之?若潮水之潮,其来不失其时也。一日一发,指时而发者,谓之潮热。”《伤寒全生集·潮热》:“潮热属阳明,旺申未,一日一发,日晡时作,如潮候之有信,故曰潮热。专主胃腑实热,燥粪使然。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伤寒喘

    病证名。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气喘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二十四:“伤寒喘其证不一。有邪气在表,表未解,无汗而喘者;有邪气在里,汗出,不恶寒,腹满而喘者;有潮热者;有心下有水而喘者。”在表者当汗,在里者宜下。心下有水而喘,当利小便。若阴证发喘,是为无阳,非灸之不可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《伤寒撮要》

    伤寒著作。四卷。清·王梦祖撰于1799年。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,在《伤寒论》多种注本的基础上参阅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及有关方书等近百种典籍,将其中有关于伤寒者撮其大要编成此书。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、诊法、六经证治等内容外,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辨证和治疗。证分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《伤寒大白》

    伤寒著作。四卷。清·秦之桢撰。刊于1714年。秦氏以《伤寒论》中之疑难得此书可以尽白,故以“大白”为书名。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、里邪、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,确有见地。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,认为麻、桂北方可用,南方不可用,有其片面性。现存初刻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《伤寒大成》

    伤寒丛书。指清·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(或与伤寒有关的)论着,包括:《伤寒缵论》、《伤寒绪论》、《诊宗三昧》(以上系张璐撰),《伤寒舌鉴》(张登撰)、《伤寒兼证析义》(张倬撰)。详见各条。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《伤寒第一书》

    伤寒著作。四卷,附余二卷。清·沈月光传,车宗辂、胡宪丰编订。书成于乾隆年间(1736-1795)。本书论述伤寒证治较简要,并试图以八卦图说、河图洛书等内容,注释伤寒六经病机。此虽开拓了视野,却未必尽合于临床。须予分析地参阅。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石印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《伤寒典》

    伤寒著作。二卷(即《景岳全书》卷七-八)。明·张介宾撰。张氏据《内经》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”的理论,阐述伤寒多种病证,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。其治法主张“古法通变”,吸取《伤寒论》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,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,结合临床提出一些创造性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伤寒耳聋

    病证名。因外感热病而丧失听力。《伤寒类证》:“伤寒耳聋有二证:其一未持脉时,令其咳而不咳者,此必耳聋无闻也,此为重发汗、虚故也,治以黄芪建中汤;其一少阳中风而耳无闻,邪在半表半里也,治以小柴胡汤。”参见耳聋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<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