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释义

TA的作品
-
伤寒发黄
病证名。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疸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表邪发黄,即伤寒证也。凡伤寒汗不能透,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;或表邪不解,自表传里,而湿热郁于阳明者,亦有黄证。”表邪未解者,证见发热,身痛,脉浮,少汗,宜从汗散;湿热内郁者,证见烦热,脉缓滑,多汗,宜分消...
释义拼音S -
伤寒发惊
病证名。见《惊风辨症必读书》。指寒邪阻于太阳经络而致惊。症见发热、恶寒、头身骨节痛、无汗,手足牵动,目上视,搐搦有力。治宜散寒止惊,用麻黄汤或五积散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《伤寒发微》
伤寒著作。曹家达注。刊于1931年。本书能密切结合作者个人临症运用《伤寒论》方的经验,融会仲景原文以阐述病理、分析经义,颇多可取,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。但也难免失之一隅。后人将此书与《金匮发微》合刊,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,名为《曹氏伤寒金匮发微...
释义拼音S -
《伤寒发微论》
伤寒著作。又名《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》。二卷。宋·许叔微撰。许氏深研仲景学说,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,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,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、中风、风温、温疟等病的脉证,不乏个人新见,常给人以启发。现存元、明、清几种刻本及《十万卷楼丛书》本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伤寒发颐
病名。伤寒证之并发发颐病证者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“伤寒发颐亦名汗毒。此因原受风寒,用药发散未尽,日久传化为热不散,以致项之前后,结肿疼痛。初起身热口渴者,用柴胡葛根汤,清热解毒;患上红色热甚者,如意金黄散敷之;初起身凉不渴者,牛蒡甘桔汤散之;患上微热不红...
释义拼音S -
《伤寒法祖》
伤寒著作。清·任越庵编撰。刊于1822年。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《伤寒论翼》予以删订而成。其中对伤寒的分经、立论悉遵柯氏原著。注释则又融汇了前人的合理观点。现有《珍本医书集成》本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《伤寒方经解》
伤寒著作。简称《经方解》。不分卷。清·姜国伊注。书成于1861年。本书注解《伤寒论》方113首,于自跋中提出:“论经方者,须明药性;明药性者,须考《本经》(指《神农本草经》)”。故对方药的气味、主治功用的释人,均本于《神农本草经》;或以《名医别录》作为补...
释义拼音S -
《伤寒分经》
伤寒著作。十卷。清·吴仪洛编订。书成于1766年。吴氏推崇喻嘉言《尚论篇》,认为喻氏“将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,极得分经之妙”,因以“分经”为书名将此书予以重订和补注。书中将喻氏《医门法律》中暴卒中寒一门及“秋燥论”补入。在学术见解方面,本书缺乏新的...
释义拼音S -
《伤寒附翼》
伤寒著作。二卷。清·柯琴撰。本书专论《伤寒论》方,解释方义及使用法颇精,是结合病因、病理及脉证加以阐述的。可供研究《伤寒论》方剂的参考。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、1931年千顷堂石印本及《伤寒来苏集》本。......
释义拼音S -
伤寒腹胀
病证名。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。分为热结膀胱腹胀、阳明胃实腹胀、血蓄腹胀。《症因脉治·肿胀总论》:“伤寒腹胀之症,恶寒发热,自汗口渴,小便不利,小腹胀满,此热结膀胱之症。若里热不恶寒,自汗不大便,烦满燥实,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,若腹胀硬痛,小便自利,大便或...
释义拼音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