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G

拼音G 第6页

  • 《国医百家》

    医学丛书。裘庆元辑。刊于1918-1921年。裘氏原拟辑医学著作约百种,而实际现存只有七种。计《薛案辨疏》、《叶氏伏气解》、《胎产指南》、《重订幼科金鉴评》、《雪雅堂医案》、《简明眼科学》、《琉球百问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《国药提要》

    药学著作。不分卷。于达望编。本书选录中药1146种,依植物、动物、矿物及其科属分类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。每药记有中文名、拉丁学名、药用部分、成分、效用、产地等项,末附笔划索引。1950年由新医书局出版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瘑[gē]疮

    病名。指生于手足的一种湿疡。出《肘后方》卷五。该病因风、湿、热邪客于肌肤而成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五:“瘑疮者……多着手足间递相对,如新生茱萸子,痛痒抓搔成疮,黄汁出,浸淫生长拆烈,时瘥时剧。”如症见自觉瘙痒,抓破则浸淫黄水者,称湿瘑疮;逐渐干燥,结成黄色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子章

    明代医生。泰和(今属江西)人。字相奎,号青螺,自号蠙衣生。隆庆五年(1571年)进士。曾任都御史、贵州巡抚、兵部尚书等职。亦精医学,谓婴孩之痘,须于病未成而治之。万历五年(1577年)撰成《博集稀痘方论》两卷。后由吴勉学收入《痘疹大全八种》中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治

    清代医家。字符峰。广东南海人。父精医,承其家学,通医,以刘完素、朱丹溪为宗。主张四诊合参,尤精于脉诊。曾着有《脉如》两卷(1753年),后被钱季寅更名为《辨脉指南》。书中除论及脉诊外,亦详述望、闻、问三诊要义。尚有《伤寒医案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药性别》、《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志邃[suì]

    清代医学家。字右陶。檇李(今浙江嘉兴)人。有鉴于痧胀等疾疫流行,而疗法不多,乃推原小儿痧疹之理,采集古人之方,撰《痧胀玉衡》三卷(1674年),列痧胀证治及脉法,并结合实际治例予以阐明。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,痧在血内者宜放痧,痧在肠胃经络与肝脾肾三阴则投以药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照干

    宋代妇科学家。一作照干,号文胜。原籍汴梁(今河南开封),元符三年(1100年)南迁杭州。以妇科知名。子孙承其业,世以医名。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玉

    东汉针灸学家。字通直。广汉新都(今属四川)人。少时从师程高,为涪翁再传弟子。和帝时(公元89-105年)任太医丞。精研方术,尤长针灸。提出贵人疗疾有“四难”,即自作主张,不服从医嘱;自身摄生不谨慎;筋骨不强壮,不能使药;养尊处优,好逸恶劳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雍

    (约1106-1187年)南宋医学家。字子和,号白云先生。其先祖为洛阳(今属河南)人,至郭雍时隐居峡州(今湖北宜昌)。早年从父习儒,晚年则专心钻研医书,尤致力于伤寒,撰《伤寒补亡论》二十卷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郭坦

    南宋医家。字履道。汾阳(今属山西)人。精通医药,因本人患病,奋而学医试药,久有所获。集有《十便良方》(又名《近时十便良方》、《备全古今十便良方》四十卷。用药简当,便于应用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< 2 3 4 5 6 7 8 9 10 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