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H > 正文

何首乌

释义

「释名」交藤、夜合、地精、陈知白、马肝厂、桃柳藤、九真藤、赤葛、疮帚、红内消。

「气味」(根)苦、涩、微温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1、骨软风疾(腰膝疼痛,遍身瘙痒,行步困难)。用何首乌(以有花纹者为最好)、牛膝各一斤,同在好酒中泡七夜,取出晒干,捣烂,加枣肉和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至五十丸。空心服,酒送下。

2、皮里作痛(不知痛在何处)。用何首乌末,姜汁调成膏涂搽,搽后用布包住,以火烘鞋底熨按。

3、自汗不止。用何首乌末,调唾液,封脐上。

4、肠风下血。用何道乌二两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饭前服,米汤送下。

5、破伤血出。用何道乌末敷上即止。有特效。

6、瘰疬结核(或破或不破,下至胸前者皆可治),用何首乌根洗净,每日生嚼,并取叶捣烂涂患处。

7、痈疽毒疮。用何首乌不限量,在文火上熬煎,加酒等量,再煎开几次后,存酒,随时饮用;取药渣焙干,研为末,以酒煮面调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服,温酒送下。病愈后,药可常服。

8、大风疠疾。用何首乌(以大而有花纹者为好)一斤,泡淘米水中七天,反复蒸、晒数次,加胡麻四两,再蒸再晒,研为末,每服二钱,酒送下,一天服二次。

9、疥癣。用何首乌、区叶等分,水煎浓汤洗浴,可以解痛、生肌肉。用何首乌茎、叶煎汤洗浴,也有效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盍[hé]藤子

    「释名」象豆、盍子、合子。 「气味」(仁)涩、甘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喉痹肿痛。用盍藤子烧过,研细,酒送服一钱。 2、五痔下血。用盍藤子烧存性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虎掌

    「释名」虎膏、鬼。 「气味」苦、温、有大毒。 「主治」 1、中风口噤目闭。用天南星研为末,加白龙脑等分,调匀。每次用手指点末擦啮二、三十遍,口自开。此方名“开失散”或“破棺散”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海金沙

    「释名」竹园荽。 「气味」甘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热淋急痛。用海沙草阴干,研末。每服二钱,煎生甘草汤调上。药中加滑石亦可。 2、小便不通,脐下闷满。用海金沙一两、腊南茶半两、一起捣碎。每服三钱,生姜、甘草煎汤送下。一天服二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虎杖

    「释名」苦杖、大虫杖、斑杖、酸杖。 「气味」(根)微温。 「主治」 1、小便淋。用虎杖为末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 2、月经不通。用虎杖三两,凌霄花、没药各一两,共研为末。每一钱,热酒送下。又方:虎杖一斤,去头,晾干,研细,在五斗吕中浸一夜,煎取二斗。加土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荭[hóng]草

    「释名」游龙、石龙、天蓼、大蓼。 「气味」(实)咸、微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消渴、去热、明目益气、亦治瘰疬、痞块。荭草的花能散血、消积、止痛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
  • 胡芦巴

    「释名」亦名苦豆。 「主治」 1、小肠气痛。用胡芦巴炒过,研细。每服二钱,茴香酒送下。 2、肾脏虚冷,腹胁胀满。用胡芦巴(炒)二两,熟附子、硫磺各七钱五分,共研为末,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至四十丸,盐汤送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