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M > 正文

麻黄

释义

「释名」亦名龙沙、卑相、卑盐。

「气味」(茎)苦、温、无毒。(根节)甘、平、无毒。

「主治」

1、流行热病(初起阶段)。用麻黄一两,水煎至半干,去渣留汁,加米及豉,煮成粥。先以热水洗澡,然后食粥,汗出即愈。

2、伤寒黄疸。用麻黄一把,去节,棉裹,加酒五升,煮至半升,一次服完,微汗见效。此方名“麻黄醇酒汤”。

3、黄肿、脉沉、小便不利。用麻黄四两,加水五升煮,去沫,再加甘草二两,煮成三升。每服一升。盖厚被让出汗。不汗,须再次服药。注意避风寒。此方名“甘草麻黄汤”。

4、风痹冷痛。用麻黄(去根)五两、桂心二两,共研为末,加酒二升,以慢火熬成糖稀。每服一匙,热酒调下,汗出见效。注意避风。

5、产后腹痛,血下不止。用麻黄去节,研成末。每服一匙,一日二、三服,血下尽即上。

6、心下悸病(按:即心胆怯惧,胸部不快)。用半夏、麻黄,等分为末,加炼蜜和丸,如小豆大。每服三丸,水送下。一日服三次。此方名“半夏麻黄丸”。

7、中风。用麻黄(去根)在慢火上煎熬,逐步加水,最后熬成膏,收存备用。每服一、二匙,热汤送下。

8、盗汗、阴汗。用麻黄根、牡蛎粉,共研为末,扑身上。又方:麻黄根、椒目,等分为末。每服一钱,酒送下。外用麻黄根、旧蒲扇,共研为末,扑身上。

9、诸虚自汗(夜卧更甚,久则枯瘦)。用黄芪、麻黄根各一两,加牡蛎(淘米水浸洗后煅过)一起制成散剂。每服五钱,以水二碗,小麦百粒煎服。

10、阴囊湿疮。用麻黄根、石硫磺各一两,米粉一合,共研为末,涂敷患处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相关词条

  • 麦门冬

    「释名」亦名冬、禹韭、禹余粮、忍冬、忍凌、不死草、阶前草。 「气味」(根)甘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消渴。把大苦瓜捣成汁,泡麦门冬二两,过一夜,麦门冬去心、捣烂,加黄连(去皮毛)研末,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饭后服。一天服两次。两天后当可见效...

    释义拼音M
  • 木贼

    「气味」(茎)甘、微苦、无毒。李时珍说:“木贼气温,味微甘苦,中空而轻,阳中之阴,升也,浮也。也麻黄同形同性,故亦能发汗解肌,升散火郁风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M
  • 马兰

    「释名」紫菊。 「气味」(根、叶)辛、平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诸疟寒热。用马兰捣汁,再加一点水,发病日早晨服。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。 2、绞肠痧。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,将汁咽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M
  • 木香

    「释名」蜜香、青木香、五木香、南木香。 「气味」(根)辛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中气不省(闭目不语,状如中风)。用木香研细,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。谈盛者。药中加竹沥和姜汁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M
  • 牡丹

    「释名」鼠姑、鹿韭、百两金、木芍药、花王。 「气味」(根皮)辛、寒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 1、疝气(觉气胀不能动)。用牡丹皮、防风,等分为末,每服二钱,酒送下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M
  • 蘼芜

    「释名」亦名薇芜、蕲、江蓠。 「气味」辛、温、无毒。 「主治」头中久风、风眩、泄泻、咳逆等。...

    释义拼音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