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T > 正文

痰涎血

释义
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咯血》。指痰涎中带血(血丝、血点、小血块)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血源流》:“痰涎血者,脾家蓄热所致,宜加味逍遥散、清肺汤;而痰唾中带有红丝红点,病尤为甚,其条分缕判,则有由六经之火者,宜山栀地黄汤;有由思虑伤心伤肺者;宜天门冬汤;有由阴分虚弱者,宜清火滋阴汤。”《证治汇补》卷五:“痰涎血,痰中带血,多属脾经,须分痰、血先后施治。先见血而后嗽痰者,此相火上炎,煎熬成痰,降火为主,若用消痰则血溢而不止;其先痰嗽而后见血者,是积热生痰、载血上行,清痰为要,若用血药则痰滞而不行。”参见咳血、唾血等条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猜你喜欢

  • 唐玉书

    清代医家。字翰文。上海(今属上海市)人。从师于清初名医李用粹,并录其医案,辑成《旧德堂医案》(现存于《三三医书》中)。另着有《本草删书》、《伤寒类书》、《脉学定本》等。其子宗泰(字宏文),曾任太医院吏目;孙尔歧(字临照)亦承家业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溻[tà]皮疮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。又名胎溻皮疮。症见胎儿表皮呈片状脱落,肉色红润,如汤烫状,逐渐扩大,向四周蔓延,甚则大部分皮脱或遍身无皮。由孕母过食五辛炙煿等物,或父母患梅毒传染于胎儿所致。治宜清热解毒,用三黄汤加减。参见胎溻皮疮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溻浴

    治疗学术语。系一种外治法。把药物煎成汤汁,进行水浴、浸泡、溻渍的治疗方法。例如温泉浴治疗皮肤患疥癣,浸泡四肢治疗鹅掌风(手癣)和脚癣,用黄连水溻渍胸部治疗温疫实热证的高热烦躁、大渴、甚至谵语等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溻渍法

    外治法之一。指以药物煎汤后,乘热湿敷,淋洗、浴渍或熏洗患部,以达到治疗目的之方法。出《外科精义》卷上。该法具有疏通腠理,调和气血,祛邪消毒之作用,可用于外科疮疡及骨伤科诸多疾患。如治疮疡初肿未溃的葱归溻肿汤,治诸疮已溃的猪蹄汤;用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药物组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榻着毒

    病名。古时泛指人体肌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。出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五。即瘭疽。详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T
  • 踏盐生

    即足位分娩。旧时传说产妇分娩时如儿足先下,以盐半分涂儿足心,则其足自收,故名。此说不确,现已废用。详倒产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