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398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经事

    名词。即月经。见《医学纲目》卷三十四。详月经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始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少冲。参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

    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,简称《证类本草》,宋·唐慎微撰。其初稿完成于1082年,最后定稿时间约在1098年。《证类本草》是在掌禹锡《嘉佑本草》和苏颂《本草图经》基础上,收集民间验方,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、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,整理编着而成的。全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色

    生理学名词。指月经血的颜色。正常经血一般为黯红色,开始色较浅,后逐渐加深,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净。如患月经病或有全身性疾病影响及月经,均可导致经色的变化,可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。如色淡多气虚、血虚;紫红、深红多血热;紫黯多血瘀;黑黯多寒凝;鲜红多虚热,红夹黄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如虾蟆子

    病证名。亦名经来下肉胞、经来下血胞。《妇科易知》:“经水过期,其人腹大如鼓,月经来时血中夹物如虾蟆子,并见昏迷不知人事者。宜气血双补法,方用十全大补汤。”相当于今称之葡萄胎,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。可参经闭腹大如鼓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前泄水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。指每在经前泄水三四日,而后方行经者。多因脾虚水湿停聚,运化失职,以致经水之血欲流注于血海而为水湿之气乘之,故先泄水而后行经。治宜补气健脾除湿,方用健固汤、参苓白术散等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前吐衄

    病证名。指在行经期间,出现周期性口鼻出血的症候。详逆经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前脐下痛

    病证名。指经前三五日脐下作痛如刀锥,或寒热交作,经血下如黑豆汁样。多因寒湿凝滞所致。治宜温经化湿。方用温脐化湿汤(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巴戟、扁豆、白果、建莲子)。参见寒湿凝滞痛经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

    病名。指经行前一周左右出现的一些全身症状,如头痛脑胀、腰痛腿软、胸胁胀满、乳房胀痛、乳头痛、心悸、夜寐不安、腰腹酸胀浮肿,腹泻、荨麻疹、皮肤瘙痒等症。典型的症状在行经前2-3天达到高峰,行经后明显消失,故称。多因肝肾失调,影响冲任所致。若为肝气郁滞,疏泄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前腹痛吐血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。指妇人经行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。乃肝气不顺、上逆所致,血随气上逆则为吐血,气安则血安。治宜顺气平肝兼行纳气之法。用顺经汤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< 1394 1395 1396 1397 1398 1399 1400 1401 1402 14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