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564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《温疫论辨义》

    温病著作。四卷。清·杨尧章编撰。刊于1856年。本书为阐发吴有性《温疫论》蕴义之作。杨氏于《温疫论》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,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,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,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。对《温疫论》有颇多的注释和发明。卷末另撰胃气论、寒疫论各一篇,前者申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《温疫论类编》

    温病著作。五卷。清·刘奎评释。刊于1787年。刘氏于温疫专着中推崇吴有性《温疫论》,“但嫌其序次乱杂,前后倒置,不便观览。且行文详略未能合宜,字句多所疵颣”(见自序)。遂命其子刘秉锦将《温疫论》予以分类,析为诸论、统治、杂症、撮要、正误共五卷。刘奎结合个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《温疫析疑》

    温病著作。四卷。清·唐毓厚撰。刊于1878年。作者认为“温、疫本属两途,只因习俗并称,以致疑义不明”(见本书凡例),遂广集诸家学说,参以己见撰成本书。唐氏将温、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、岁气、时疫、疫毒四门;予以详细辨证、确立治疗原则和方药,兼论妇女温热、热入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温淫

    形容温病炽盛的热象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温淫汗出。”《类经》卷十四:“温气淫泆(通“溢”)则汗出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温燥

    病名。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。《重订通俗伤寒论·秋燥伤寒》:“久睛无雨,秋阳以曝,感之者多病温燥。”证见身热头痛,鼻唇觉干,干咳无痰(或咳痰少许而粘滞不爽)咽喉干痛,心烦口渴,亦有咳逆兼见上气、微喘者,脉微数,苔薄白,舌面少津或无津,舌质偏于红绛。宜辛凉解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温者清之

    一种治疗原则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即偏于温热的病证,应用清凉的方药治疗。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温针

    针法的一种。指针刺后以艾绒裹于针尾,点燃加温。《针灸大成》介绍温针的方法为针上套上药饼再加艾灸。为针与灸的结合应用。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温针灸

   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。又称针柄灸。即在留针过程中,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,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。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-3团。本法具有温通经脉、行气活血的作用。适用于寒盛湿重,经络壅滞之证,如关节痹痛,肌肤不仁等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温疹

    病名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卷四:“温疹之证,西人名为猩红热,有毒菌传染……”即烂喉(疒丹)痧。详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W
  • 《温证指归》

    温病著作。清·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。三卷。作者推崇戴麟郊《广温疫论》,认为此书“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,条分缕晰,开后人无数法门”,故据戴氏原书的意旨,“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,及诸名家所论,与夫似温症而实非温症等法,汇为一册”(见本书自序)。书中以《广...

    释义拼音W
<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