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834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食饱咳

    病名。饱食后发咳嗽之证。因脾胃虚弱所致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:“食饱咳,每一食饱则发咳嗽,此脾胃虚寒也,宜用《千金》温脾汤。若咽中痛而声鸣者,加干姜一两。”参见咳嗽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痹

    病名。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,所致食已即心下痛,吐出乃止之证。出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食痹而吐。”王冰注:“食痹,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,不可名也,不可忍也,吐出乃止。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胃病源流》:“惟肝气相乘为尤甚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仓

    推拿穴位名。位于两颐下。《幼科推拿秘书》:“食仓穴,在两颐下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瘥

    病名。食入易消之证,类似消中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有胃口热,食易消故瘥,《素问》谓之食瘥,亦类消中之状,俗名肚瘥。”参见消中、中消、心瘥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臭

    ①食物的气味。《素问·脉解篇》:“所谓恶闻食臭者,胃无气,故恶闻食臭也。”②嗳气有酸臭味,多因宿食不消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汗出,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窦

    经穴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命关。属足太阴脾经。在胸外侧部,当第5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6寸处。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。主治胸胁胀痛,噫气翻胃,腹胀水肿,咳嗽,痰饮,少乳等。斜刺0.3-0.5寸,不宜深刺。艾炷灸3-5壮;或艾条灸5-10分钟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复

    证名。大病愈后,因饮食失节而致复发者。《重订广温热论·温热复症疗法》:“食复,温热瘥后,胃气尚虚,余邪未尽,若纳谷太骤,则运化不及,余邪假食滞而复作。其症仍发热头痛,烦闷不纳。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山楂肉、麦芽、连翘、莱菔子等凉疏之;腹痛不大便者,加生锦纹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膈

    病名。五膈之一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八。因气塞、火郁,脾运失常,食滞隔阻所致。证见烦满,疲乏,食不下,时呕沫等。治宜消食导滞,开郁理气,用食郁越鞠丸等方。一作食噎膈。参见噎膈、五膈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宫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,即阴都。参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关

    经外穴名。《医经小学》:“食仓、食关治脾胃,在中脘傍寸半位。”《养生镜》:“食关穴,建里旁各开寸半。”主治噎隔反胃,饮食不化,及胃炎,肠炎,消化不良等。直刺1-1.5寸。艾炷灸5-7壮;或艾条灸10-15分钟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<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