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884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水毒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。指患疮疡,水入疮中,局部疼痛、水肿,甚或全身发肿。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毒病

    病名。山溪河流中水毒侵入人体所致的疾患。多流行于江南地带。《诸病源候论·水毒候》:“自三吴已东及南诸山郡、山县,有山谷溪源处,有水毒病,春秋辄得。一名中水,一名中溪,一名中洒,一名水中病,亦名溪温。”症见恶寒,头微痛,目眶痛,心中烦懊,腰背骨节皆强,两膝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飞

    中药学术语。系一种中药炮制法。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。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,加入多量的水,搅拌,较粗粉粒即下沉,细粉混悬于水中,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,分出,干燥,即成极细的粉末。多用于矿物药,如飞炉甘石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分

    ①病名。指先身肿而后月经闭止之病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:“先病水,后经水断,名曰水分。”亦名妇人水分。详妇人水分条。又《脉经》:“妇人怀娠,三月而渴,其脉反迟者,欲为水分。”亦指水肿病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疳

    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水疡。多因风火湿热相搏,攻冲头目所致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八:“忽然一珠生于脾眦气轮之间者多,若在风轮,目必破损。有虚实大小之殊,实者小而痛甚,虚者大而痛缓,状如黑豆,亦有横长而圆者,头风人多有此患,清空膏神芎丸选用。”《审视瑶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沟

    经穴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肘后备急方》名人中。别名鬼宫、鬼市、鬼客厅。属督脉。督脉、手足阳明之会。在面部,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。布有面神经颊支,眶下神经分支,上唇动、静脉。主治中风昏迷,口噤不开,口眼斜,面肿唇动,水气浮肿,小儿惊风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谷廓

   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,系以相应脏腑的功能予以命名。见葆光道人《眼科龙木集》。即地廓,属胃。因脾胃主纳水谷以养生,故曰水谷廓。此廓的病变常与脾胃有关。详地廓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谷利

    病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泄泻而见完谷不化。《卫生宝鉴·泄痢门》:“饮食太过,肠胃所伤,亦致米谷不化,此俗称水谷利也。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,加减木香散主之。”参飧泄、水谷泻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谷痢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。①指脾胃虚寒所致的痢疾。《时病论》卷三:“水谷痢者,糟粕脓血杂下,腹中微痛,登圊频频,饮食少餐,四肢困倦,脉来细缓无力,或关部兼弦,此因脾胃虚寒,虚则不能健运,寒则不能消化也。”治宜健脾温中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水谷泻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幼科证治准绳》。又名水谷利。指小儿食物不化,与水液杂下的腹泻。多因脾胃素虚,饮食不慎,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食不消,脾胃冷,故不能消化,当补脾,益黄散主之。”若伴有四肢不温,面色神疲等,治宜温中健脾,用理中汤加陈皮、神曲、山...

    释义拼音S
<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