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029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脾黄

    三十六黄之一。①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脾黄者,遍身如金色,眼目俱黄,唇口生疮,或吟或咏,有时吐逆,不能下食,大便涩。”并指出症见脐凸者难治。选土瓜根散等方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火

    证候多同胃火。详胃热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积

    古病名。五积之一。出《难经·五十五难》。又名痞气。《脉经·平五脏积聚脉证》:“诊得脾积,脉浮大而长,饥则减,饮则见,(月真)起与谷争减,心下累累如桃李起,见于外,腹满呕泄,肠鸣,四肢重,足胫肿厥,不能卧,是主肌肉损,其色黄。”王肯堂主张用七气汤下红丸子,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经

    ①足太阴脾经之简称。见该条。②推拿穴位名。又名脾土、脾。⑴位于拇指远端的指腹面。治脾胃虚弱,疳积、泄泻等证。《针灸大成》卷十:“饮食不进,人瘦弱,肚起青筋,面黄,四肢无力用之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经咳嗽

    病证名。又名脾咳。《症因脉治·内伤咳嗽》:“脾经咳嗽之证,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,痛引心脾,神衰嗜卧,面色痿黄,腹胀黄肿,身重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……。”宜辨证施治。肺热,家秘泻白散;脾胃热积,栀连二陈汤;肺气不足,生脉散;土不生金,四君子汤(有痰者,用六君子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经失血

    病证名。因于脾虚不能统血所致之失血。常兼见腹胀、肢乏、多痰等症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脾为后天之本……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足。故血证中有脾,当补脾以统其血。”方选归脾汤、柔脾汤、补中益气汤等。参见失血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惊

    脏腑惊证之一。出《小儿病源方论》。小儿惊风,兼五心热、干呕。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精

    指脾脏的精气,即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。《素问·示从容论》:“四肢解堕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绝

    证名。五脏绝候之一。①指脾气绝出现之危重证脉。《中藏经》卷上:“面青,无右关脉者,脾绝也。”成无己在《注解伤寒论》中将“环口黧黑,柔汗发黄者”称之为脾绝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足太阴(脾)气绝者,则脉不荣肌肉,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脉不荣则肌肉软,肌肉软则舌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开窍于口

    生理学术语。出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。脾主运化饮食水谷,而在对饮食水谷的受纳与运化方面,口与脾的功能是统一协调的。所以脾的功能可以从口反映出来,脾气健旺则知饥欲食。《灵枢·脉度》:“脾气通于口,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。”脾病则食欲不振,脾虚则口淡无味,脾热往往...

    释义拼音P
<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