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033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脾损

    病证名。五脏虚损之一。即损脾。突出症候表现为消瘦。《难经·十四难》:“三损损于肌肉,肌肉消瘦,饮食不为肌肤。”又曰:“损其脾者,调其饮食,适寒温。”虞庶注谓:“脾化水谷以生气血。今见脾损,饮食不为肌肤,宜调节饮食,无令伤脾也。”治宜健脾益气,宜四君子汤(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统血

    生理学术语。指脾的主要功能之一。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,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。《难经·四十二难》:“(脾)主裹血,温五脏”;脾主中焦,化生营气,营行脉中,血由气摄,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,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,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土

    ①指脾脏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岁木太过,风气流行,脾土受邪。”②推拿穴位名。即脾经。详该条。《针灸大成》卷十:“脾经有病食不进,推动脾土效必应。”《幼科推拿秘书·穴象手法》:“大拇指属脾土,脾气通于口,络联于大指,通背右筋、天枢穴、手列缺穴、足三里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王不受邪

    王,通旺。指脾胃健旺则正气充足,不易受病邪侵害。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:“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,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为生痰之源

    病因病理学术语。指痰饮证的病机。脾主健运,运化水液,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。若脾虚健运失职,则水湿停滞,淤而成痰。《医宗必读·痰饮》:“按痰之为病,十常六、七,而《内经》叙痰饮四条,皆因湿土为害,故先哲云:‘脾为生痰之源’……脾复健运之常,而痰自化矣。”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为吞

    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,如吞酸等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气所病,……脾为吞。”张志聪注:“脾主为胃行其津液,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,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,故为吞咽之证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为涎

    生理学术语。即涎为脾脏所主。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涎出于口,口为脾窍,故涎为脾液。参五脏化液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痿

    病名。即肉痿。《医宗必读·痿》:“脾痿者,肉痿也。”详见痿、肉痿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胃不和

    证名。以不思食,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。《明医指掌》:“脾不和,则食不化;胃不和,则不思食。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。或吐,或泻,或胀满,或吞酸,或嗳气,或恶心,用治中汤。脾不和,不喜食而食不消者,枳缩二陈汤、枳术丸;胃不和者,平胃散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  • 脾胃俱实

    病证名。指脾胃两经邪实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,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,病苦腹胀,腹坚,引胁下痛,胃气不转,大便难,时反泄利,腹中痛,上冲肺肝,动五脏,立喘鸣,多惊,身热汗不出,喉痹精少,名曰脾胃俱实也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P
<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