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G

拼音G 第45页

  • ①通“膈”,胸腔与腹腔相隔之处,即现代医学所称横膈或横膈膜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》:“腹满(月真)胀,支鬲胠胁,下厥下冒,过在足太阴、阳明。”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大肠手阳明之脉……下入缺盆络肺,下鬲属大肠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中

    病证名。指中焦阻拒,气机不通的病证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,心痛发热,格中而呕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《格致余论》

    医论著作。不分卷。元·朱震亨撰于1374年。朱氏精研医理取“格物致知”之意为本书命名。共有论文四十一篇,包括基础理论、病证辨析、治法和对一些方剂的评述等内容。朱氏精《内》、《难》、《本经》并对张仲景、李东垣的外感内伤的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。根据长期临床实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阳虚火失血

    病证名。因真阴亏损,虚火上浮而致的大吐大衄,失血不止之证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格阳虚火失血:格阳失血,多因色欲劳伤过度,真阳失守于阴分,则无根虚火,浮泛于上,多见上热下寒,或头红面赤,或喘促躁烦,而大吐大衄,失血不止。但其六脉微细,四肢厥逆,或小水清利,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阳衄血

    病证名。因真阴亏损,格阳于上,血随而上溢之衄血证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衄血有格阳证者,以阴亏于下,而阳浮于上,但察其六脉细微,全无热证,或脉且浮虚豁大,上热下寒,而血衄不止,皆其证也。”治宜益火之源,用八味地黄汤、镇阴煎。亦可用四物汤加人参、黄芪、麦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阳喉痹

    病名。见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。俗称上热下寒喉痹。证见咽喉微痛、色红紫,口干不欲饮,午后低热,脉沉而紧,或洪大无力。多因房劳伤精,致火不归元,虚火上灼咽喉所致。治宜引火归元,方选镇阴煎加减,或知柏地黄丸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阳

    ①病因病理学术语。指阳气格拒。阳盛已极,而不能与阴气交通,故气血盈溢于三阳经,与三阴相格拒,表现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。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:“人迎……四盛已上为格阳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食

    证名。饮食被格拒于外,不得下咽入胃之证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五:“格食者,谓食不能下;格气者,谓气不能通。皆由中气闭塞,痰涎壅滞,聚而不散,如噎膈之状也。得病之因,有为怒气不得发越,食饮不得舒畅,朝暮郁闷,以睡为安,延绵日久,房事淘情,不其真气下陷而不复,邪气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格气

    病证名。胸膈间气塞不通,痰涌滞,食下即吐之证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五:“食下即吐,其吐痰涎裹食,是谓之格气。”多由气机阻滞,痰食互阻所致。参见格食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  • ①阻拒不通。参“格中”。②指阴阳偏胜、相互格拒的病形。《灵枢·脉度》:“阳气太盛,则阴气弗能荣也,故曰格。”③脉动坚强搏指之象。《素问·大奇论》:“脉至横格,是胆气予不足也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G
<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