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释义

TA的作品
-
口不能言
语言发生困难。可由中风等多种疾病导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中风源流》谓因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,挟舌本,故不能言;而脾土不足,痰涎涌盛而蹇涩,亦不能言。治宜养营汤、解语丹、涤痰汤、地黄饮子等方。......
释义拼音K -
口不仁
证名。系指口腔对各种感觉反应迟钝、麻木不仁之状况。这种证候除可由口齿病直接引起之外,还可见于其他一些内科疾患。可根据全身情况辨证施治。参见口麻条。......
释义拼音K -
口吃
证名。指语言重复,期期不能畅吐的症状。又叫謇吃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“昌为人口吃,又盛怒曰:臣口不能言,然臣期期知其不可,陛下欲废太子,臣期期不奉诏。”......
释义拼音K -
口齿疳
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七。疳疾毒热攻胃上口犯口齿的证候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:“初发之时,小儿口臭,上干胃口,气息臭郁,渐进损筋,龈肉生疮,或肿或烂;又进热逼入脉,常出血,其热注久,齿龈腐坏,糟宽齿脱。”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。治宜清热泻火,解毒养...
释义拼音K -
口齿科
古代医学分科之一。唐代,口齿不单独设科,与耳目合并成为耳目口齿科。宋代医学分作九科期间,口齿与咽喉并为一科。北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医学曾一度分为十三科,其间,口齿独成一科。元丰改制后又实行九科制,口齿又与咽喉并为一科。元、明及清初口齿科又独成...
释义拼音K -
《口齿类要》
书名。一卷。明·薛己撰于1520年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口齿科专着。书中论述了茧唇、口疮、齿痛、舌症、喉痹、喉间杂症等十二类口齿科疾病,并附若干辨证验案。对口齿各科疾病的认识颇有见地,如其论茧唇病时,强调“若患者忽略,治者不察,妄用清热清毒药,或用药线结去,...
释义拼音K -
《口齿论》
书名。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。一卷。唐·邵英俊撰。已佚。...
释义拼音K -
口臭
证名。口内呼出秽浊臭气。又名口气、口殠。《诸病源候论·口臭候》:“口臭,由五藏六府不调,气上胸鬲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口齿唇舌病源流》:“虚火郁热,蕴于胸胃之间,则口臭,宜加减甘露饮;或心劳味厚之人,亦口臭,宜加减泻白散;或肺为火烁亦口臭,宜消风散、加减泻...
释义拼音K -
口殠
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一百十六卷。“殠,腐气也”(《说文》)。即口臭。详见该条。...
释义拼音K -
口疮
病名。出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。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,单个或多个不等,周围红晕,表面凹陷,局部灼痛,反复发作,饮食吞咽有碍。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。实火者,诸经之热,皆应于心,心火上炎,熏灼于口,则口舌生疮。治宜泻火清心...
释义拼音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