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314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口唇

    人体部位名。出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。即唇口。唇之色泽具有诊断意义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四:“唇口焦红者,吉。唇红者,主烦躁渴饮也。唇燥裂者,是脾热。唇口俱肿赤者,是热极。……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……”参见唇条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寸法

    针灸取穴比量法之一。系以患者本人两口角间宽度为1寸量取穴位。《肘后备急方》救卒客忤:“以绳横度其人口,以度其脐,去四面各一处,灸各三壮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淡

    证名。口内淡而无味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七,“虚则口淡”。《医学正传·口病》:“有口淡者,知胃热也。”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认为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,皆能令人口淡无味,并非皆为胃火使然。有虚实之别。虚者见于病后胃虚,宜健脾和胃,用六君子汤加味;实者多由胃热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盖骨

    人体结构名。指腭骨的水平部,构成硬腭的后四分之一。左右共二块。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干

    证名。出《灵枢·热病》。①即口渴症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口燥咽干,此寻常渴,非三消证。”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谓其内无邪火,所以不欲汤水,真阴内亏,所以口无津液。口干多因阴虚津少,或气虚阳弱,津液不承所致。阳虚津少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甘

    证名。口中有甜味。出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发也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八:“口甘,经云有病口甘者,此五脏之溢也,名曰脾瘅。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,兰香饮子。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,滚痰丸,此指实火而言。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,俱属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疳

    病名。①指口腔病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八。多由阳明湿火熏蒸而发,常见于小儿。症见口内腐溃,或连及咽喉,疼痛不适,饮食有碍,手心热等。治法:初宜清泻湿热,用清胃散加减。继则健脾益胃,用参苓白术散加减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骨

    人体结构名。构成口腔的骨骼。如口盖骨、上牙床骨、下牙床骨等。详各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角

    人体部位名。指上、下唇交会处。因在口的两侧,故称。...

    释义拼音K
  • 口角疮

    病名。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指口角生疮,多见于小儿。亦即口吻疮。详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K
<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