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释义 第151页

释义

释义 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TA的作品

  • 《子午流注针经》

    针灸著作。三卷。约12世纪初金·何若愚撰于1153年。后经金·阎明广注释。卷上为流注指微赋、流注经络井荥说、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,主病图形;卷中论子午流注;卷下为井荥歌诀及图。书中探经络之原,求针刺之理,阐述营卫之清浊、区分孔穴之部位。强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

    针灸歌诀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。该歌诀为十首七言韵语,内容按十天干分述各日时子午流注用穴。后记曰:“余今将流注按时定穴,编成歌括十一首,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,临用之时,不待思忖。”以后《针灸聚英》、《针灸大成》等书均转载,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午寅申主火

    运气术语。以十二支分主六气,则子午寅申主火热(暑)之气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子午之上,少阴主之,……寅申之上,少阳主之。”所指即为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痫

    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:“体虚受风,而伤太阳之经,停滞经络,后复遇寒湿相搏,发则口噤背强,名之为痉。妊娠而发者……名子痫。”亦名子冒、子晕、妊娠痉、妊娠风痉、风痉、妊娠痫症、儿晕、儿风、儿痉、胎风。症见妊娠期突然昏仆,四肢抽搐,双目直视,牙关紧闭,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悬

    病名。《妇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二:“紫苏饮治妊娠胎气不和,怀胎迫上胀满疼痛,谓之子悬。”亦名子朝、胎气上逆、胎上逼心、胎气上逼。症见妊娠期中胸腹胀满,甚则喘急疼痛,烦躁不安。多因平素肾阴不足,肝失所养,孕后阴亏于下,气浮于上,冲逆心胸所致。治宜理气安胎,用紫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眩

    病名。郑玉峰《万金方》:“妊娠头眩躁闷,不能举动,心震不安,名曰子眩。”子眩亦名子晕、妊娠眩晕。症见妊娠中、晚期,出现头痛眩晕、耳鸣眼花、心烦急躁等,甚则忽然昏倒不省人事。四肢抽搐,牙关紧闭,双目上视,少时自醒,又若常人。亦有醒后复发,甚至昏迷不醒,则称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《子仪本草经》

    本草著作。见荀(日^助)《中经薄》。一卷。子仪系扁鹊弟子。原书已佚。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瘖[yīn]

    病名。出王肯堂《胎产证治》。亦名身重瘖、哑胎、妊娠失音、妊娠不语。指妊娠后期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人有重身,九月而瘖。”本病多发生在妊娠九月左右,因胎儿增大,胞脉受阻,肾脉不通,肾阴不能上承,以致逐渐或突然发病。如无其他症状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痈

    病名。睾丸部位之化脓性感染。见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卷一。该证有急、慢性之分。急发者,多因湿热下注,气滞血凝所致。其发多为一侧睾丸肿硬,疼痛剧烈,灼热,阴囊皮肤因肿胀睾丸而紧张光亮。治宜清利湿热,疏肝理气,多选用龙胆泻肝汤,可加用桔核、荔枝核、川楝子。或用枸...

    释义拼音Z
  • 子晕

    病名。指妊娠中、后期,出现头目眩晕,视物不清,甚或不省人事,顷刻便醒,醒后复如常人者,称为子晕。见于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二。亦名儿晕、子眩、妊娠眩晕。多因平素气血虚衰,孕后聚血养胎,气血更虚,气虚则清阳不升,血虚则脑失所养而眩晕;或因平素肝阴不足,肝阳偏亢...

    释义拼音Z
<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